新聞

2018年8月28日

艺术和科学的振荡——张芳邨的独特·BZ藝術

艺术和科学的振荡 ——张芳邨的独特·BZ藝術 文/方振寧(國際著名權威藝術評論家) BZ藝術問世 “抽象藝術”一詞是20世紀現代藝術中出現的詞彙,但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抽象”的思維早就出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特別是那些文明的古國,如果沒有抽象的思維能力,文明不會進步到今天。抽像是人類的高端思維形式,它是把具象的事物經過提煉之後,加以符號化的傳達,在視覺方面顯示為文字和藝術,所以,起源於20世紀的“抽象藝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的結果。 中國除了象形文字之外,在古代藝術中有諸多的抽象表現,除了人為的繪製圖案之外,也通過偶然的發現來建立新的美學標準。例如,通過高溫讓釉自然變色,以及冰裂紋的製作方法等,都是藝術和科學的振盪結果產生出來的傳世藝術品。為什麼要特別提到中國古代藝術中科學和藝術的個案?是因為本文的題目是關於藝術和科學的振盪,這是簡單概要的梳理一下藝術和科學的歷史關係和脈絡,從而說明這一論述和歷史的文脈關係。 艺术家张芳邨的BZ艺术是中国当今美术界出现的新话题,因此BZ藝術引發了一系列的議論和關注。關於“BZ藝術”那麼我們必須就此做一下簡單的“掃盲”,首先“BZ ”是什麼?自組織現象 “BZ ”是化學中“Belousov- Zhabotinskii反應”的簡稱。我們需要把時間回放到半個世紀之前的1958年,前蘇聯化學家別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 首先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了“化學振盪”,他的形式顯示為“自組織現象”,但當時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在那之後,生物學家扎鮑廷斯基(A. 中號. Zhabotinskii)再次證實了這一現象,即參加反應的分子,在宏觀上好像接到某種統一命令之後自己組織起來,形成空間和時間上的一致行動。所謂“自組織現象”是指自然界中自發形成的宏觀有序現象。在自然界中這種現像是大量存在的,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現象滲透到了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時刻。 被稱為“BZ反應”的“自組織現象”是科學世界中的一種學說,它是關於化學過程演化的科學,自五十年代以來就在化學科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BZ反應出乎意料的現象顯示。假設我們有兩種化學溶液,一種是“琥珀色”,一種是“藍色”。由於摻混之後分子的混亂運動,我們可以想像在給定瞬間有較多“琥珀色”位於容器某一區域,過一會兒,會有較多“藍色”聚集。這樣,我們觀察到的溶液呈現為“黑或灰色”,有可能偶然而不規則閃現“琥珀色”或“藍色”。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系統開始完全無色,然後它突然把顏色改變為琥珀色,然後又改變為無色(相當短暫),迅速又改變為藍色,溶液的顏色就在琥珀色與藍色之間振盪,並且所有這些改變都以有規則的時間間隔發生,維持著一個恆定週期自動變化。它們會自動產生非常美麗的、週期性變化的花紋,像鐘擺一樣作規則的時間振盪,這些好像“組織化”的現象完全是由內部的原因產生的,並沒有一個外來的設計者或操作者。這種現像在實驗中被稱為“化學振盪”或“化學鐘”。   自組織現象 這一研究結果引起了人們對經典熱力學理論提出了質疑。1969年,直到現代動力學奠基人,比利時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伊里亞•普里戈金((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人們才清楚的認識到振盪反應產生的原因,這一理論就是研究了從混沌向有序轉化的機理和規律,其基本思想都在《從混沌到有序》這本書中有所闡述。從此,振盪反應贏得了重視,它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化學家們又陸續證明了化學振盪中存在的混沌現象,並逐漸形成了化學混沌論、可以說,化學振盪是開啟化學混沌論的一把鑰匙。近20多年來,自組織化學反應的研究,已經成為很時髦的一門學科。 然而我們所舉例的只是自組織現象的很小的範例,自組織定律是與熵增定律同等重要的兩大定律之一,一個有關宇宙的死,一個有關宇宙的生。而這種自組織定律的現象啟發了藝術家對繪畫方法論的認識和對新的領域的開發,张芳邨的BZ艺术原理就来源于此。   科學:艺术的启明星 我们考察一下张芳邨的经历,會發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為止,他一直從事具象繪畫,那麼是什麼讓他改變了繪畫風格?這其實是一個頓悟的開始,對藝術和科學關係的探討,讓他認識到,科學以數學為語言,而藝術以感覺為語言。感覺是人的精神和意識的結果。科學以數學為語言的結果就是,它可以解釋超乎人類視覺和想像範圍內的世界,並預測未來。张芳邨认为:“如果沒有力學提供的抽象描述,那麼物理學永遠也不會超越簡單的數學。”他進而對自己過去的藝術進行了否定。他說:“如果沒有感覺提供的抽象描述,藝術永遠也不會超越簡單的描摹。”(张芳邨《对艺术的感言》2006) 让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十九世纪以来的艺术史就会发现,近代繪畫,如果沒有科學的啟示,可能永遠在醬油調子裡爬行。是科學對光的發現,讓印象派開拓了眼界,而把真正的光帶進了繪畫。   藝術要求發明 曾是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啟蒙老師的捷克神秘主義先鋒派畫家弗朗蒂塞克•庫普卡(Frantisek Kupka 1871—1957), 1895年就到巴黎定居,他對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和宇宙的起源產生興趣,並醉心於牛頓的科學學說,創作了直接描繪牛頓理論和邏輯的作品。庫普卡曾說:“作為本身就是抽象現實的藝術作品,要求自己由發明出來的成分組成。它的意義來自於形態學原型(morphological archetypes)與適合於它內在機能的構築形式(architectonic conditions)的一種結合。”庫普卡的抽象藝術作品被評價為是對奇特生命的表現。在此列舉庫普卡的例子是想說明,藝術是要表現“另一種現實”,藝術的偉大內涵是將人作為宇宙的一分子始終在追求著無限,那麼懷著科學的精神進行創作,是藝術家的基本姿態,张芳邨的BZ艺术是艺术史上艺术和科学的联姻继续,也是庫普卡所說的,藝術要求由發明出來的成分組成的實證。 從表面上看,张芳邨的BZ艺术好像类似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傑克遜·波洛克,L912–1956)的風格,但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波洛克在繪畫史上的貢獻是對繪畫重力的解放。他是第一次使繪畫的筆在不接觸畫布的情況下自由的作畫。而张芳邨关注的是物质元素之间产生的BZ反应,也就是元素之間的“自組織現象”是他的繪畫的核心。這有些像數碼建築設計中的“自律生成設計”,即最小限地控製材料和人工操作,來達到自動設計的結果。使用調色油混合顏料來作畫是傳統繪畫的常識,即使是印象派使用點彩的方法,也要先進行配色,而BZ藝術則是讓不同的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流動,滲透,遭遇,讓它們在振盪中“自我組織”,這種振蕩的結果會產生混沌的視覺結果,而這種結果是我們所不能控制和預料的BZ藝術。 自我組織即生命化 我們可以把“自我組織”的過程理解為“生命化”。經過人工組織的過程是一個經驗的過程,他會成為我們的記憶,我們強化某些部分,並把它作為邏輯來記錄下來,這種自成系統的做法,使得我們在即成觀念的慣性中,不容易接受那些“自律生成的繪畫”,也就是會對“自組織現象”加以抵觸,即使是在別洛索夫–扎鮑廷斯基的“BZ反應”被承認之前,科學家都對“自組織現象”嗤之以鼻。其實無論是傳統的調色和配色,還是BZ藝術,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利用顏料的化學作用來達到表現和傳達審美的目的,傳統繪畫和BZ藝術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直接控制在何處停止,而後者則是施以有限的顏料,繼續觀察自然反應的過程,而它的結果總會比我們想像的要混沌和美的多,因為這種自組織現像是宇宙自然運動的一部分,人類只是發現和利用它而已。 既然自組織現像是宇宙自然運動的一部分,而藝術的創造也不止於繪畫,藝術家或許會以別的方式參與到永恆的宇宙運動中去,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近未來。 张芳邨的BZ艺术,是當前中國繪畫藝術界中稀有的存在,把他的實踐比做藝術和科學的振盪,我以為是再合適不過的。 BZ藝術的創立是世界藝術史上革命性里程碑,改變了藝術史的進程,顛覆從古至今藝術史及各種藝術流派,超越畢加索、波洛克等以往世界藝術史藝術家對藝術史的貢獻。 方振寧於後現代城 2008.8.14 方振寧 國際著名權威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藝術家 從1988年開始創作抽象、極少主義和觀念藝術作品,到2000年為止一直在東京從事藝術創作和批評,現居北京。1996年至今已撰寫百萬字藝術評論,目前以現代藝術、建築評論和策劃為主。是當代中國最資深現代藝術評論家之一.博客作家,其文筆的犀利及洞察力贏得廣泛的讀者。
2018年8月28日

藝術和科學之間振盪–張坊村獨特的BZ ART

藝術和科學之間振盪 –The unique BZ ART of Zhang Fangcun Fang Zhenning(著名的國際權威藝術評論家) BZ藝術產生的術語“抽象藝術”僅出現在20世紀現代藝術的詞彙. “摘要”的思想, 然而, 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發展, 特別是在古代文明. 文明就不會發展到今天,如果不是抽象思維. 抽象是文明的高架形式思維. 文本和技術是從視覺角度通過抽象定和輸送符號顯示. 因此, “抽象藝術”起源於20世紀,成為獨立的 [...]
2018年8月28日

非线性自组织结构的艺术结晶 ——对张芳邨BZ艺术绘画的科学浅析(中英版)

非线性自组织结构的艺术结晶 Artist Crystal of the Non-linear and Self-organized Structure ——对张芳邨BZ艺术绘画的科学浅析 Scientific Analyses on BZ Art Painting Portrayed by Zhang Fang-Cun 文/高歌(中國航空航天科學家) Written by Gao Ge (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家) BZ振盪反應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別洛索夫(別洛烏索夫)和扎波廷斯基(Zhabotinsky)在1959年發現的化學振盪反應。它具有典型的普利高金耗散結構特徵:當反應狀態遠離平衡態時如與外界發生能量與物質交換,即可在非線性過程的推動下產生新的自組織結構而建立新的平衡態,這是一個由無序狀態產生時空有序狀態的過程。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混沌狀態正是經歷了無數的自組織結構的形成過程,才構建了當下有序的大千世界。非線性科學,連同它的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自組織分形理論,在二十世紀末葉一度被稱為堪與相對論,量子力學並肩比美的世紀鉅作,非線性科學發展的缺憾在BZ藝術領域被率先突破了! 該BZ振盪反應是由別洛烏索夫和Zhabotinsky發現的化學振盪 (俄羅斯科學家) 在 1959. 它的內容埔里Gooldkin的耗散結構的典型特徵; 作為反應性狀態是從平衡狀態遙遠, 如果與外部的能量和物質交換, 與自組織結構的新的平衡狀態會促進非線性處理的下主義及其. 這是一個由有序狀態產生的時空過程 [...]
2018年8月28日

愛之痕——宇宙智能的絕美印記

愛之痕——宇宙智能的絕美印記 2015年6月夜讀《愛之痕》 隨感 文/高歌(中國航空航天科學家)  高歌,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航空研究院新技術研究所所長,Gao-Yong理性湍流理論創始人。歷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中國人體科學學會理事,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流體力學、工程熱物理及宇宙演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榮獲首屆航空金獎、首屆光華特等獎。1984年,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的設計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同志稱之為:“一項為中國人民爭氣的重大發明!”現已應用於中國多種軍用航空發動機。另外,在直升機旋翼鋸齒形傾斜尾緣技術、碟型飛行器設計與研究、龍捲風加力燃燒技術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当我漫步在张芳邨BZ艺术的大千世界中,一種被純潔之美的精靈引發的心靈震盪和眩暈突然攫住了我的心竅,無處不在的“超我”化作絲絲漣漪融入了絕美的宇宙畫卷之中,耳邊突然迴盪起50年前青年時代最喜愛的愛情歌曲“西波涅”的旋律:“西波涅,你像森林、像海洋、你像朝霞一樣……” 即便是森林、海洋和朝霞,這些大自然最瑰麗的美色也不足以形容BZ藝術的絢爛、魅力和底蘊!這是因為在BZ藝術中處處昭顯著宇宙的睿智和大自然的永能與神性,宇宙中最重要的非線性自組織原則在BZ繪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宇宙大爆炸耀眼的光芒到暗宇宙的幽冥境界,從銀河星雲的斑斕到大洋深處珊瑚礁石的美艷,從太空靛藍的深邃到藍寶石精湛的脈紋,從宇觀到微觀到超微觀……到處都是自組織的分形圖形,這就是天人合一的BZ藝術的情操與境界!非線性科學以及其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自組織分形理論,在二十世紀末葉一度被稱為堪與相對論、量子力學並肩比美的世紀鉅作。但是非線性科學最終功虧一簣,並未獲得它本應獲得的桂冠。原因在於非線性科學的精髄、自組織結構鮮活的靈魂,科學家們尚未認識到倍息宇宙對物質宇宙的指導作用,這使得非線性科學未能突破狹義科學的範疇。 但是非線性科學發展的缺憾在BZ藝術領域被率先突破了! BZ繪畫絕不是單純的化學物質的振盪反應、染料的滴淌潑灑,更不是畫家恣意瘋狂的塗鴉; 相反,它是畫家靈性與宇宙智能極致諧振的產物。 宇宙的精靈在星程中謳歌:“在‘​​愛之痕’裡,只有愛,只有光,只有永恆的祝福和生命樂章不息的律動。”這就是至高至美的大愛,至真至純的深情。 我們是光,因為我們照亮了一切;我們是愛,因為我們包容一切;我們是歌者的韻律,因為我們每一刻心靈的顫動,都發出歲月高貴的迴聲,在一次次喚醒一個個沉睡的心靈。   我們是堅貞,在一次次挫折與困苦中,勇敢堅強與不屈,所以我們有內心的安然、澄明、無滯的真情。 歲月證明,我們的愛無悔,我們的青春無悔,我們的心靈無悔,因為我們在成為親密無間的永恆。这就是张芳邨输入到BZ艺术中的活的灵魂!非线性科学所需要的宇宙智能的灵犀。 BZ藝術給人以美的陶醉與享受,它更給人以靈感與激情的啟迪:放開思想吧,去追求大自然的美色,宇宙的大道蘊含其中;用人心向善的愛去引導生活吧,無疆的大愛會使不死的生命走向光明;永遠堅守做人的正念吧,宇宙的智能和靈性將伴隨你人生的“愛之痕”融入永恆!高歌 本文撰於2015年6月
0
18311431550
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