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提出者: 王萌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1983年生于山东 2002至201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 自2010年以来任职于中国美术馆,系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學術秘書、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策展作品兩獲文化部全國年度優秀展覽,三獲北京市文化局評選的年度北京優秀展覽。在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2011)和德國“中國文化年”(2012)期間,作為“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和“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策展團隊的核心成員,成功實現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爾夫的項目。 出版11本学术专著: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種新思維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藝術新一代》和《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主編三部研究室報告《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的一種“顯像邏輯”》、《研究室計劃(第二回):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研究室計劃(第三回):運行中的“非形象”》;主編《視覺樂園——於幸澤的藝術世界》、《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種表達》(副主編)、《中國意志——當代中國繪畫》、《敞開視野:水墨的生態》。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第一回)、“來自水墨的新語境”(第二回)、“抽象藝術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評為2013~2014全國優秀展覽)、“正觀美術館研究室計劃”【圖像: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像邏輯”(第一回)、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第二回)、運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評為2015全國優秀展覽)。策展作品還有:“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個表達”(中國美術館)、“INK NOW:水墨形態”(威獅當代藝術中心)、“2016中國當代水墨學術邀請展——敞開視野:水墨的生態”(威海美術館)、“此時此地——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韓青年藝術交流展”(韓國文化中心)、“多棱體——新興抽象的結構維度(試驗展798站)“(北京798青研會藝術空間,指導策劃)、“中國意志——中國當代繪畫展”(北京當代美術館、798領升藝術機構)、“‘跨’波普折枝——金準植個展”(北京名泰空間)、“神奇的新‘疆’——張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魯番博物館)、“視覺樂園:於幸澤的三個世界”(北京寺上美術館)、“李關關個展:切入”(藝凱旋藝術空間)、“王濛莎个展:懸浮”(藝凱旋藝術空間)、“折象——王彥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畫院美術館)、“視界:抽象藝術的語彙”(四川美術館)等。 今天我们来锦都艺术中心看到张芳邨先生艺术实验为我们带来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我們看他的作品,比如身後的他的系列作品和我前方的作品,他的作品從結果的視覺效果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可以想像性的起點,比如說我們看到他很多作品,你可以在人類的知覺感覺中,通過個體在某一個瞬間的與作品發生關係的反應上,有可能感受到的是,比如你回想到你的視覺經驗,無論是從電影上看到的,在海底往上空的海洋和有光的界面看到的那樣一種視覺效果以及內心反應。 也有可能給你激起的是你在飛機上看到你下面的雲層的一種視覺狀態和一種心理感受,甚至可以在一種科學的經驗當中回想起你曾經在顯微鏡視覺下看到的細胞在結構當中的一種狀態,也可以是通過人類感知創造的經驗,在一個非物理性的虛擬或者帶有一種人類的想像經驗的也算是一種在實體和虛構的狀態當中所形成的你的意象世界當中想像到的視覺經驗,如果我們對圖像有這種敏感性和感受力,能夠通過這些作品作為起點進入到一個圖像或者形式或者是一種知覺系統、想像系統或者知識結構當中的藝術的方式發生關係的一個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所創造的視覺結果,實際上是具備了從美學狀態當中進入一個藝術狀況的可能性。 從他創造的特質來講,實際上他是在一個新的軌道方式當中進入藝術世界,實際上他也是一種藝術實驗,如果說這種藝術實驗成功的話,實際上他是對藝術世界可以說是一種突破的形態,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的界面,這種界面以他為代表的不以傳統創作方式為介入的一種狀態,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家個體的另類選擇,這種另類選擇同他的文化效應上講,如果我們把整個藝術世界在人類世界當中完全清除掉,我們可以想像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說人類世界有了藝術這樣一個方式的話,我們獲得的是一種或者說是多種可能性的一種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有可能對一種減少事物的哲學和意識形式方式的疑慮,他對我們身邊正在進行的幾種力量比如說是同質化的權力運作,或者在全球化這樣一個是或者在某個區域的意識,減少了它的存在方式的一種比喻和對多樣性的一種捍衛。從這個角度來說,另類的藝術家的個性選擇在當代藝術語境當中,除了在視覺結果之外,在他的文化功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這些都會對人類文明的形態產生重要的直接的作用,這是藝術在今天這樣當代藝術上與傳統當中,可以說既有聯繫,但是發揮的方式不太一樣的一種狀態。 如果說這樣一種另類方式是一個前沿形態的狀態的話,這種前沿狀態同時也面臨著至少兩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的挑戰,第一就是在藝術和科技這樣一種臨界形態當中所謂藝術的合法性來自何處。我們經常在今天的藝術實踐當中,比如通過一些展覽或者不同的研究視野看到有新媒體藝術為代表的新興藝術形態的參與,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範式或者新的可能性的同時,我們發現它也不斷面臨自身是藝術的所謂合法性的挑戰。這在我們中國美術館多次舉辦的國際新媒體藝術的雙年展、三年展當中有非常直接的感受,第一次合成時代大展的時候給觀眾帶來的第一感覺,和後面剛剛過去的最新一次的雙年展所帶來的對於藝術合法性的觀看的挑戰,實際上是這個問題的重要的顯現。 它帶來的第二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就是,回到今天张芳邨先生的艺术创作的具体个体角度,這種BZ反應藝術的狀態,我們只能看到一個視覺結果,但是過程的重要性當中,它到底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反應,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知道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的最本質的區別是化學反應是有新物質生成,物理現像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元素存在結構沒有重組的狀況,有重組狀態的時候就是一種新事物生成。如果说今天张芳邨先生的艺术是化学反应的话,也就是說今天他的創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視覺或者在畫框之內的作品的形態,是已經進行了化學反應,有新物質生成之後的視覺形式的展現,如果是這樣一種形態的話,我有一個建議,在作品的呈現,或者說是在展覽的呈現上,可以把結果之前的過程的狀態形成一個展示的方式,比如我們可以形成以顯微鏡方式把實驗室當中能夠形成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反應的狀態,通過顯微鏡的微觀視像進行觀看的設置,也可以藉助影像,把藝術家創作這些作品當中所形成的化學反應的奇妙過程和最終結果呈現當中藝術家主體性參與和控制的這樣一個重要的過程,也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在展覽上形成一種呈現,這是一種展覽呈現的方式。 當這樣一種BZ反應藝術作為藝術的形態呈現的時候,是否我們只是一個畫框的方式來呈現,或者我們是否只是以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畫框的方式呈現,能夠最佳體現出一種可以說是新物質生成之後所形成的一種新的不同於原有的視覺經驗的一種視覺質感。我們在微信上看到王端廷老師發的微信,是通過這些作品和圖像源自於藝術家的創作,但是並不是畫框內的滿構圖的再現,而是經過了一位批評家的觀看眼光在新的知識觀念的取景下形成的畫面,在他的帶有批評的篩選機制之後所形成的這樣一些畫面,我們可以在微信上看一下,他對現在畫框定格的視覺,視覺質感的呈現更加純化地展示出來,而且我們一目了然看的時候,對我們現在畫框呈現的結構,對視覺經驗的狀態有更加直觀的呈現。但是他的呈現,畢竟源自於藝術家的作品,這就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一點,他是源自於這點的,但是在作品構成結構當中有可能提供比如藝術家在藝術實驗的下一個階段和第二次比如能夠在作品生成的最終呈現的狀態上,可以有經過了今天這樣批評界的研討會研究之後,藝術家可以有更多的對於化學,對於BZ反應的藝術,真正回歸到BZ反應藝術的重要的原點和藝術家創作的主觀能動性的最有效的發揮方式上。在這些方式上,能夠給我們今天探討的內核問題有更加法家性的新的開始。 关于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他個人的實驗給我們帶來了關於在藝術和美學上的探索是非常多的,比如我再提幾組概念,比如說關於美感和美學的問題,也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在古典美當中所進行的人類想像當中的美的畫意或者關於美的定義,在現代破壞性、革命性的時代,帶來了一種反古典或者傳統美學的新的美學,這種美學可能不是傳統經驗當中美感或者美的感覺,但是它是一種現代性的美學問題。但是我們發現在今天21世紀,在全球範圍之內正在進行的當代藝術的由眾多藝術家全球範圍內的藝術個體所形成的實踐,我們發現自現代藝術以來,這種對美的經驗或者形態的詮釋正在發生新的回歸,這種回歸就是一種新美麗視覺的回歸。今天张芳邨先生的作品也是传递了关于美感和美学的概念,當然這種概念就是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觀念系統之後所形成的一種關於新的美麗視覺或者美感的一種探討,也是我們今天當代藝術,如果放眼全球的話,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新的問題,它依托很多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藝術觀念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狀態,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概念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在藝術理論問題上,關於形象和非形像兩種視覺形態的探討。錦都藝術中心大家普遍認為是關於中國抽象藝術研究和推動的舉足輕重的藝術機構,他們舉辦的很多展覽,大部分都是關於抽象藝術的,實際上抽象藝術是屬於非形象藝術的現代主義以來的範疇,如果我們把視覺分成兩種的話,一種就是關於形象的藝術,就是通過一種形象的建構進行不同時代的或者語境當中的觀念的運行,其實形象的藝術,賈方舟提到了可數據化的表現方式,就是當你在寫實主義狀態當中是什麼樣的數據化的段位,再往前延伸可以進入到比如意象形態當中是什麼樣的區間,所有這些在藝術理念上的視覺狀態、視覺形態,都是屬於形象的藝術。 但是以今天我們這個展覽,张芳邨先生的艺术,以及很多像汪建偉的新的實踐,包括展望、隋間鋼最新的當代雕塑的探索,他們都處於在形象之外,不以形象為方式的藝術的運行,是非形象的視覺系統。包括現代主義以來的抽象藝術也包括觀念藝術系統當中的不以形象為建構的方式,他們共同地在抽象性的非形象和觀念性的非形像這兩種內在結構當中形成了非形象視覺形態的構成方式。张芳邨的艺术在非形象的带有抽象感的结构当中,他給我們在形式主義和藝術本體之外帶來了一種新的視界個體經驗,我們通過這樣一個視覺形象,可以感受到宇宙宏觀經驗當中的狀態,也可以是在細胞或者是微觀的鏡像當中的狀態,還可以是人類知覺內在想像系統當中的圖像解救,這三種結構都是非形象藝術能夠在視覺與人的觀看的反應當中形成他的藝術作用的重要方式,這是第二個概念。 第三是關於偶發性和群體性問題。剛才提到了上帝之手和神來之筆的非常重要的論述,偶發藝術和行為藝術狀態當中,更多地給藝術界帶來了新的概念和新的藝術運行方式,以张芳邨这样一种类型的艺术有关的就是在材料和物质的偶发性的过程之中,藝術家的主體性,他的作用何為?這是剛才發言時候的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好的藝術創作方式和好的藝術家可以在不同階段針對這樣尖銳的挑戰進行對挑戰再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如果有這樣的膽識、能力所形成的藝術創作,迎刃而解之後的藝術,我想是具有偉大的藝術成就感。好的藝術家也正是面臨這樣一些,他並不怕他的前沿探索形成的尖銳挑戰,他更多的是歡迎這樣的挑戰,而且直接向這種挑戰形成一種迎刃的態度。 在這幾種概念之下,由张芳邨先生的艺术实验给我们带两了很多重要的关于对传统艺术理论和今天新兴艺术的问题都联在一起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想他的藝術是有價值的,因為給我們帶來了這樣一些可討論的,也是有挑戰性的,因為還有很多我們已經發現了的新問題,需要在下一階段進行藝術方式的解決。祝张芳邨先生艺术精进,不斷取得新的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