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2018年8月29日

2006年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國家博物館舉辦BZ藝術個人大展

2018年8月29日

2019年4月BZ藝術受邀到西班牙畢加索美術館舉辦展覽

2018年8月29日

BZ藝術東京都美術館展

東京都美術館前身是東京府美術館,主要舉辦各種公募展和企劃展,曾舉辦過莫奈展、波提切利展、大英博物館展等優質的西方古典主題展覽。 2018年,张芳邨携BZ艺术作品首次登陆日本本土,並且珍藏版BZ藝術作品在東京都美術館隆重展出。 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是日本最著名和最大的美術館之一,旁邊是日本國立博物館和西洋美術館及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基礎設施很棒,國際水準非常高。BZ藝術原創作品此次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展,正巧和馬奈、莫奈、雷諾阿、塞尚、畢加索、馬蒂期、梵高、高更等西方藝術大師同時間一起展覽,真是上帝的安排!再次掀開了BZ藝術作品世界巡展的續幕和高潮!預祝BZ藝術作品世界巡展代表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创造荣耀和未来!期待BZ艺术创造奇迹…… —— 张芳邨 2018/4/17
2018年8月29日

《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

张芳邨的艺术叫BZ艺术。BZ藝術是什麼概念呢?是前蘇聯科學家別羅索夫和扎波廷斯基兩位科學家在1958年共同發現並以他們各自姓氏中的首字母命名的化學反應原理。這種反應呈現的是規律的化學振盪狀態,又被稱為“化學鐘”。這兩位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檸檬酸溶液在金屬鈰的作用下,在溴酸鉀氧化的時候,可以呈現在無色和淡黃色兩種顏色間規則的周期振盪,就像水面上蕩漾的波紋。 2017年10月15日下午2點,“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此次展覽由錦都藝術中心董事長、藝術總監、著名評論家榮劍先生擔任策展人,著名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端廷先生擔任學術主持,共展出18件作品。 张芳邨BZ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开幕现场的学术研讨会活动,由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端廷先生擔任研討會主持,共有15位專家嘉賓參加,有錦都藝術中心董事長、藝術總監、著名評論家榮劍先生;此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來自台灣的王茗茗女士;著名藝術家、批評家鄧平祥先生;著名學者、批評家陶詠白女士;著名批評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著名批評家賈方舟先生;著名批評家殷雙喜先生;著名批評家徐虹女士;著名批評家楊衛先生;著名批評家王萌先生;著名評論家、北大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著名藝術家、評論家王春辰先生;著名策展人、評論家高嶺博士;BZ艺术创始人艺术家张芳邨。 张芳邨BZ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策展人榮劍先生為到場嘉賓和觀眾介紹了此次展覽策劃的項目。十年以前,锦都艺术就做过张芳邨先生的个展,當時藝術家是在完全不了解波洛克的前提下,繪畫的形式、形態,感覺跟波洛克非常像。十年以後,這批新創作出來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张芳邨的BZ艺术实践和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榮劍博士為此次展覽所寫的文章《在藝術與科學的臨界點上》中,也详细阐述了他基于艺术史观对张芳邨BZ艺术的基本看法。 策展人、錦都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榮劍博士在交流會上發言 王端廷先生主持了今天的研討會,并就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來探討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問題。他發現西方當代藝術界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原理和成果進行創作的特別多,數學就不用說了,包括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但是這樣一種創作在中國藝術界相當罕見。张芳邨先生是一个对科学极端迷恋的艺术家,十多年前他就發現了BZ原理,就開始把它用在藝術創作裡,形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一些成果,他的創作對我們學術界來講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持人王端廷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藝術家、評論家鄧平祥先生首先談到:他觉得张芳邨艺术的生成和诞生有两种力量,一個是上帝之手,一個是他藝術家的手,包括他的思想;又结合自己80年代以来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总结来谈张芳邨的创作,非常生動。上帝的手或者上帝的力量,可能還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東西,今天张芳邨先生打开了以化学的方式生成新型艺术的一个路径, 80年代非常著名的一句話說“美在於發現”,這個發現也印證了“美在於發現”,這個發現是了不起的,這個發現跟上帝的創造這樣吻合,這樣殊途同歸,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家张芳邨还有一种控制,我的文章裡說,他自己找到了每一個作品的方程式,這使他的作品的產生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作品有產生的特殊的方式,這就是他的創造。 著名藝術家、評論家鄧平祥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策展人、評論家高嶺博士在研討會上談到:张芳邨的艺术实际是反手工的,我們看到所謂B和Z的原理借助的就是顏料上的化學反應,換句話說是藉物質材料、物質顏料本身在大自然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產生了力量,類似於微波這樣的波動,造成了色彩在平面上的動感、運動、變化、沉澱和定型,恰恰是反手工。這點很重要。第二个方向就是结合杜尚对艺术认知来谈张芳邨的作品,张芳邨是借助大自然中不同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中间的暗力点产生一种运动,產生一種變化,讓它沉澱下來,這種方法論,我覺得既滿足了一般人對繪畫的理解。同時他又在觀念上形成了自己的突破,他在各種平面材料上做實驗,尤其他還註冊了在瓷板上的專利。他找到了一個自己的定位,非常值得討論。 著名策展人、評論家高嶺博士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學者、批評家陶詠白女士談到幾個方面:第一她覺得BZ反應藝術是藝術的另類,是另一種藝術學科,必須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結合。第二方面,张芳邨艺术的另类是创作技法的一种新的体系。第三,她說這是另一種藝術形態,這也是一個革命,因為一個新的藝術形態,要有一種新的面貌。藝術家這種藝術形態又是遵循科學的道路,又回到了科學的本原,是一種宇宙自主的運動軌道,在振動中產生一種新的生命體。所以BZ藝術演化創造的過程是呈現了一種生命運動,而不是一種無生命的運動,是在不斷進化的。第四,她談到愛因斯坦的“神性的體驗”也就是能量與振動的頻率的不同,表現人的思想意識、靈性是高頻率的一種振動。這個本來是在遠古時代存在於人的思想當中,現在用這種思維來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發明創造等等,就是在一種神秘的體驗當中得到。 著名學者、批评家陶咏白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夏可君先生也为艺术家张芳邨写过文章《绘画来自于银河:论张芳邨的BZ艺术》,他提出“兩個轉化”理論,一個是對西方現當代藝術,尤其是抽象和觀念藝術的轉化,第二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是文人傳統還是民間工藝的轉化。比如《創世紀》這個作品,霍金說“我在宇宙中尋找最遙遠的相似性”,他的BZ藝術尤其對銀河和宇宙的記憶,這個記憶通過化學作用、化學合成催化劑最後形成一種所謂振動的頻率,這個振動的頻率實際是一種所謂節奏或者是一種可以使人產生共感的節律感和節奏感,因為整個宇宙是要從頻率的振盪和光波形成的。张芳邨的作品有一种启发性,對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的可能性。 著名批評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賈方舟先生談到了最近看的一本書《未來簡史》中的數據主義,從來說明科學將會給人類的藝術帶來很多新的不同的感受。過去傳統形成的那套理論和做法,可能仍然有用,但是人們的視覺更渴望的是沒有見到過、沒有體驗過的新的視覺空間,张芳邨用一种新的反应,通過化學反應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處理方法,因此他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構成了新的畫面效果。我們也可以打開我們的視角,通過我們對新的科技的理解,來尋找一種新的畫法。 著名批評家賈方舟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批評家殷雙喜先生在研討會上提出了藝術家的動機和過程是不是要成為藝術批評和評價的一個參考因素的問題。人到底是宇宙的中心、萬物的中心,還是人應該作為萬物的一種,謙虛地退到背後,讓萬物呈現萬物自身?他希望這個藝術,即使表達了藝術內在的自然奧秘,也能喚起人的主觀感受,這兩者結合,就是科學和藝術結合所謂殊途同歸。“一花一世界”,张芳邨是“一画一世界”,包括裡面的本體展品值得我們去探討。 著名批評家殷雙喜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批評家徐虹女士談到:在科學影響下,我們怎麼再來理解傳統的東方思維,怎麼用科技方法來表現我們對這種思維的形式上的顯現。张芳邨的BZ艺术对中国绘画的贡献大于对科学的贡献,對繪畫思想在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藝術所解釋的一切和生命有關係。张芳邨艺术不是把颜料变成一种形式,比如變成點線面,來進行一個形象的塑造,他也不抒情,他還是轉向材料本身的這樣一個特性,從這一段意義上,是對藝術本體的進一步深化,一個探索。這樣的一種藝術,可能在藝術史上有一種新的意義。 著名批評家徐虹女士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批評家楊衛先生談到:在達芬奇那裡,科學的開始也是最終為藝術服務。藝術家促進科學並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如何把它拿過來用才是目的。艺术家张芳邨的展出方式需要发生变化,藝術家的氣象已經明朗了,這種明朗就帶著觀眾走進藝術家的作品。很希望通過這次展覽,通過大家的討論,能够看到张芳邨先生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能不能通過個人藝術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來,這是我所期待的。 著名批評家楊衛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著名批評家王萌先生在會上談到:张芳邨所创造的视觉结果,實際上是具備了從美學狀態當中進入一個藝術狀況的可能性。另類的藝術家的個性選擇在當代藝術語境當中,除了在視覺結果之外,在他的文化功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這種前沿狀態同時也面臨著至少兩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的挑戰,第一就是在藝術和科技這樣一種臨界形態當中所謂藝術的合法性來自何處。第二點王萌先生提出了一個建議,在作品的呈現,或者說是在展覽的呈現上,可以把結果之前的過程的狀態形成一個展示的方式。 著名批評家王萌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在研討會的最後,此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来自台湾的王茗茗女士和艺术家张芳邨先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感謝各位老師批評家們,在BZ藝術學術展現場所做的的學術研討、解讀、詮釋和肯定。 此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來自台灣的王茗茗女士在研討會上發言 尊敬的榮老師、尊敬的各位批評家們、朱總以及各位來賓、各位好朋友,大家下午好: 在這個美麗的午後,我首先要感謝每一位朋友,在这一段张芳邨老师孤单而且艰难的追求BZ艺术过程中,給予這麼多的愛、激勵和幫助。這將是他生命當中最難得可貴愛的力量。所以我特別在今天,用我们一起在清华大学出版的张芳邨老师的自传画册《爱之痕》,來展開這次畫展的序幕…. 英國詩人蘭德有一首詩: “我與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是藝術 我用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藝術往往是一條不歸路,一旦投入,便是終其一生執迷不悔,不能自拔; 音樂家即使喪失了聽力,還是會繼續譜曲創造動人的旋律; 畫家即便老化了眼睛,也依然堅持摸索萬物的顏色; 对于BZ艺术张芳邨而言,研發BZ藝術已然成為他生活的一種屬性和狀態…..   我特别期许张芳邨老师发明的BZ艺术,能夠透過這次高度的學術評論,藉由偉大愛的力量。经由张芳邨老师在BZ艺术所有过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將來使BZ藝術能夠走出國門、走到對岸、傳到全世界,成為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茗茗再次深深的感謝您們,也特別感激今天為BZ藝術做評論的老師們,謝謝您們。相信《愛之痕》這樣的BZ藝術能量激盪在我們的心裡……也相信兩岸文化的大融合藉著今天的BZ藝術評論會,更加水乳交融,展現真正的文化力! 我衷心盼望展出的BZ藝術能讓各位有一個難忘的視覺體驗。並且讓BZ藝術愛之痕在您的心中蕩漾,激起更多愛的火花~!! 祝福您们! 您们的好朋友茗茗敬上 艺术家张芳邨 BZ艺术的头10年是发现探索的十年,後10年是研究發明的十年,未來10年是發展推廣的十年,今天作為起點,很有意義。期待未來BZ藝術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赢得荣耀! 《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将在锦都艺术中心展至11月14日,歡迎各界朋友前來觀看。 艺术家张芳邨与策展人荣剑博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学者、批評家陶詠白女士、联合策展人王茗茗女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岭博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合影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欣赏展览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张芳邨与嘉宾们进行艺术探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 主办:北京錦都藝術中心 策展人:榮劍、王茗茗 學術主持人:王端廷 學術批評:賈方舟、陶詠白、鄧平祥、徐虹、楊衛、殷雙喜、王萌、高嶺、夏可君、王春辰、彭鋒 (排名不分先後) 參展藝術家:BZ艺术创始人张芳邨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5日——2017年11月14日(週一~週五10:30-17:00) 開幕活動:2017年10月15日 下午2:00〜4:30  學術研討會, 下午4:30〜5:30  開幕式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恆通國際創新園C9號樓藍色光標公司北門錦都藝術中心展廳
0
18311431550
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