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美术界的爱因斯坦 文/王博(《投资与合作》主编) 张芳邨出生于书画世家,畢業於中央美院。長期以來,他追求情懷豪放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關注繪畫藝術元素自主的現象。1997年,他發現BZ畫法;2006年,他潛心研究10年的BZ畫法問世。這一畫技的誕生,使得神秘的BZ繪畫形式,告別了傳統的以筆和顏料繪畫的原理,轉而通過礦物質的化學反應呈現色彩瑰麗、形態多維的藝術作品。這一史無前例的繪畫發明,让张芳邨从此成为世界上颠覆人类美术史的绘画科学家。 发明“BZ绘画” 张芳邨从小喜爱天文学,但受執教魯藝的家父影響,他最終走上了繪畫之路。考入中央美院後,他師從於靳尚誼先生,學習具象寫實繪畫。可是,長期的繪畫實踐中,他總覺得寫實畫法無法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懷。199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書上看到一種簡稱為“BZ”的化學反應,從此,“BZ”科學為他打開一個神奇的世界。 所謂“BZ反應”,就是前蘇聯科學家別羅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發現並以他們名字中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化學反應原理。這種反應,簡稱“化學鐘”,實質上,它是指一種化學振盪形態。即,在適當的催化劑“錳”和“鈰”的作用下,用丙二酸氧化溴化鉀在皮氏培養器中混合溶液後,可以看到培養器中不斷輻射出顏色奇異的波紋;比如,溶液首先會變成藍色,接著變成紅色,然後又變成黃色,而且形狀如波;如果繼續添加物質,反應還將不斷進行,顏色、形狀還會不斷變化。 事實上,紅、黃、藍是宇宙當中的三大原色,人的肉眼可以辨別的兩千多萬種顏色,都是由這三種原色組成。张芳邨遵循BZ反应原理,將三大原色稀釋到可反應的程度,然後將其澆注空白畫布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生成各種色彩斑斕、構圖混沌無序、肌理呈波紋狀的藝術畫作。 美國科學家施萊辛格曾說:“20世紀的科學,永遠銘記的只有三件事,相對論、量子論和混沌論”。物理學家福特也認為,混沌論是20世紀科學的第三次革命。而化學振盪,是開啟化學混沌論的一把鑰匙。因此,张芳邨对BZ反应的认识以及BZ原理在绘画技法上的应用,使得“混沌論”為繪畫藝術帶來了一場革命。 “遺憾的是,BZ反應當時並沒有引起科學界應有的重視,它一直被埋沒了四、五十年。後來,比利時的一位科學家普利高辛提出耗散結構理論,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确定性的终结》,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科學界才對BZ原理有所重視。”张芳邨解释,他正是看了普利高辛的書,受到“耗散結構”理論的啟發,加之個人反复研習、實驗,才成功地將BZ原理應運到自己的繪畫創作實踐中。 张芳邨透露,為了掌握BZ科學,當初他還自學了繪畫學、色彩學、解剖學、透視學、宇宙學、物理學、自然科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正是由於有這些知識作基礎、並進行了無數次的繪畫實驗,才最終研究發明出BZ畫法。回首這段往事,他由衷地感嘆,BZ畫法無疑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也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 2006年,张芳邨终于将研究10年的BZ画法正式面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盛大的個人BZ繪畫作品展。儘管當時有人還看不懂這門繪畫藝術,甚至有人認為BZ畫法是“天方夜譚”,但张芳邨对自己的BZ绘画艺术充满自信:“這種畫分三個不同維度,左邊、右邊、正面,從三個側面可以分別呈現不同的畫像。而且,BZ畫法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揭示大自然在幾十年演變的規律和密碼,所以,BZ畫法堪稱人類化學理論與美術技法結合的典範。” 的確,從古至今,畫作都是畫家用筆劃出來的,而BZ畫法則通過一場科學實驗、通過化學反應形成奇異藝術畫面。由於每一場實驗的結果各不相同,所以每一幅畫作的三維成像也各自不同,因此,张芳邨的每一幅BZ画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更為重要的是,BZ繪畫並不局限於架上的創作,它還可以在雕塑體、建築樁、陶罐、瓷板等物體上廣泛創作。目前,张芳邨已在利用BZ画法创作水墨画、油畫、陶瓷畫、雕塑等作品。他說:“萬世萬物,我都可以把它們當做媒介,進行BZ反應繪畫創作。因此,我敢說,BZ繪畫是顛覆人類繪畫史的畫法。” 據悉,古希臘47000年前的岩洞壁畫,經過幾萬年的變遷後色彩至今如初,正是由於原始人使用了動物脂肪與天然礦物質混合生成的調和顏料,這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顏料。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都是採用這種原料繪畫。後來,人們開始使用蛋清、亞麻油與各種礦物質研磨調和而成的顏料,這已經屬於比較現代的繪畫原料了。而BZ畫法所用的顏料,完全采用纯天然矿物质与张芳邨独立发明的BZ化学配方、按比例配製反應而成。 张芳邨称,用BZ配方自然生成的畫作完全是動態的、有生命的,畫會在畫布上呈現各種韻律與色彩,畫面經過1至2個小時的運動之後才能凝固形成。而在這1至2個小時的時間裡,畫面時刻在走動、在演變,直到運動結束之後,最終呈現的畫面,連畫家本人都想像不到。 談及這種神奇收穫,张芳邨表示,這是他長期學習自然科學、經心頓悟規律的結果。他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通過對藝術和科學關係的探討,他逐漸認識到:科學是以數學為語言,藝術是以感覺為語言,而感覺是人的精神意識反應的結果。科學以數學為語言的結果是,它可以解釋超乎人類視覺和想像範圍內的世界,並可以預測未來。為之他感慨:“如果沒有數學提供的抽象描述,物理學永遠不會超越簡單的力學。”他進而對自己過去的具象繪畫進行了否定。他說:“如果沒有感覺提供的抽象描述,藝術永遠不會超越簡單的描摹。” 回顧十九世紀以來的藝術史,我們知道,是科學對光的發現,讓印象派開拓了眼界,把真正的光帶入了繪畫。“所以,我格外地敬佩科學家,特別是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正是由於我深入學習了人類最前沿的科學,之後,才發明了BZ畫法。從這個意義而言,科學造就了藝術,藝術發展了科學,科學是藝術的啟明星。”张芳邨说。 “画法超过了毕加索” 张芳邨一向关注绘画元素的自主现象,這是他BZ畫法的核心藝術價值。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方振寧先生曾經對“BZ畫法”高度讚許:“张芳邨的BZ画法模式是中国稀有的画法,BZ畫法是世界藝術史上唯一的。這種畫法超過了畢加索,對人類的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指出,“张芳邨关注的是艺术自主现象,即繪畫元素的自主現象,这是张芳邨绘画的核心。” 我們常讚歎,自然美景是大自然的天合之作。而BZ繪畫,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的這種繪畫,看似無序,實質有序,因為它就像接到上級指令一樣,進行自主運動。”张芳邨谦逊地表示:“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發現。但我本身並沒有那麼偉大,我只不過多學了些人類智慧的知識,並用我的熱情和本身的正能量,把對大自然的愛表現了出來。” 张芳邨直言,傳統畫法和BZ畫法的本質區別就在於,BZ繪畫注定不是具象的,畫面自己能夠產生一種生命,這種繪畫的自主現象,就是BZ繪畫的核心。他稱,這種藝術形態的變革,來自於對科學規律的遵循,同時,它又使藝術回歸到了科學的本源、回歸到了宇宙自主運動的軌道。 有人稱,從表面上看,张芳邨的BZ绘画,有點類似於美國抽象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的風格,實際上,二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波洛克在繪畫史上的貢獻是,對繪畫重力的解放,他第一次使畫筆在不接觸畫布的情況下自由作畫; 而张芳邨关注的是物质元素之间产生的BZ反应,也就是元素之間的“自組織現象”,它有些像數碼建築設計中的“自律生成設計”,即通過最小限度地控製材料和人工操作來達到自動設計的結果。 眾所周知,使用調色油混合顏料來作畫,這是傳統繪畫的基本常識,即使是印象派使用“點彩”的方法,也會先進行配色。而BZ繪畫,則讓不同的顏料在畫布上自由流動、相互滲透、相互反應,最終在振盪中實現“自我組織”,這種振盪產生的結果就是混沌的視覺結果,而這種結果,正是畫家所不能控制和預料的自然繪畫。 近20多年來,人們對於“自我組織”化學反應的研究,已經成為很時髦的一門學科。同時,這種自組織現象,也啟發了藝術家對繪畫方法論的認識和對繪畫新領域的開拓,而张芳邨的BZ画法,無疑就是人類美術史上一次全新的偉大實踐。 人類對藝術的重新詮釋 藝術的偉大內涵,激發藝術家們在追求創新與發明的路上永無止境。BZ畫法的問世,無疑挑戰了傳統的繪畫形態。有人說,這種革命,是時代文明的產物,也是美學藝術本質的要求,更是美術家肩負的歷史使命。张芳邨说,宇宙生生不息,藝術創新無限,人類必將迎來繪畫史上的大BZ時代。而大宇宙產生的萬事萬物,必將經過複雜的變遷又產生新的生命體。由此,BZ畫法將通過藝術的形式,發現和解密宇宙生命的密碼。從這個意義上說,BZ畫法正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而這種必然,將演繹出宇宙和人類“天人合一”的無限神奇。 “我發明的BZ畫法,的確是非常偉大的一種發現。畫的時候並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經過科學演變之後,它才會像藍寶石一樣綻放異彩。如果說我這種BZ繪畫的美學價值,會改變人類對藝術的重新詮釋、重新思考,開闢更廣的藝術創作道路,那麼,我希望今後在其他自然科學領域,也能獲得類似的藝術創作啟迪。” 张芳邨认为,作為一個藝術家,就應該不斷去探索,讓自我的心靈時刻跟著大自然去交換。”他說,歷史上那些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偉大。“所以,我們搞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一定要思想偉大,而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技術上、只強調技術和技巧,因為思想觀念不更新,是無法創造出震撼世界的作品的。與此同時,還需懂得在寂寞中堅守信念,堅持藝術的生命在於發明的原則。”张芳邨的BZ艺术,是藝術史上藝術和科學聯姻的繼續,也是庫普卡所說的“藝術要求由發明出來的成分組成”的實證。张芳邨发明的BZ艺术,已引起了美術界的極大關注!目前,BZ藝術已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開發了一百多種專利及商標。2014年,這些知識產權,就將在IT、地產、影視、汽車、時裝、背包等許多領域廣泛應用。有人說,张芳邨总是能够十分敏锐地发现比自然科学家更为深邃的科学领域。事實上,他的眼力絕非偶然。採訪中記者獲知,张芳邨从小就崇拜爱因斯坦,尤其是對天體物理極其感興趣,他常常會仰望天空凝思:地球懸在空中怎麼就掉不下去呢?在他看來,創造人類生命體的宇宙太奧秘了,因此,他時刻都在夢想能夠成為愛因斯坦一樣的科學家。今天,在崇尚自主創新的偉大時代,當中國擁有了BZ藝術的偉大發明,我們不禁為之感嘆:一路追求科學、一生探索不止的张芳邨,不正是當今美術界的愛因斯坦嗎? ——王博 撰寫於2014年2月 發佈於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