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年8月28日

借自然之鬼斧,成心灵之神功——张芳邨艺术观想

借自然之鬼斧,成心灵之神功 ——张芳邨艺术观想 文/高岭(著名艺术批评家) 张芳邨的艺术是神奇的,因為他借助於自己研製的礦物質顏料,在畫布、紙張和瓷板上,幻化出難以言表的絢麗色彩;张芳邨的艺术选择是离奇的,因為他曾經是寫實油畫的行家里手。当我们看到这一张张被张芳邨称之为“BZ艺术”的画作的时候,尤其是當我們了解了他曾經孜孜以求所達到的寫實油畫技藝水平的時候,巨大的反差必然讓我們首先提出這樣的疑問,即放棄了人工的繪畫技巧,這種天成之作是否還能稱之為藝術?在二維平面媒介上嫻熟並且優美地描繪所見和所想的事物形象,在攝影出現之前,曾經是畫家們的特權——他們殫精竭慮地尋求各種方法來模仿、再現甚至擬人化周遭世界的各種事物、現象和景緻,並且積累起豐富的描繪技巧和方式傳統。即便是攝影術以及20世紀後半期直至今天新的數字成像技術對物象再現的逼真與清晰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畫家們依然在描繪具體的社會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自然的山石樹木還有抽象的視覺意像等方面,擁有值得炫耀、被稱為天才禀賦的手頭的技能。 然而张芳邨却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强烈地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绘画模仿和再现能力的挑战,認識到圍繞著模仿和再現所建立起來的藝術觀念,除了能讓我們和事物的表象無限接近之外,卻無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因為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世界的真相,從今天科學技術的成果來看,已然大大超越了既有的繪畫視域和語言框架,它需要並且呼喚著全新的藝術觀念,更期待著全新的視覺形象的出現。與作為宇宙的宏觀和微觀整體世界相比,千百年來人們摸索和積累下來的描繪事物景象的手段和方法,是如此的單薄、有限和片面,都是站在世界之外對其中的一個側面、一個節點、一個部分的形色幻象的描繪,此時能夠感知整體世界的靈性已然與萬物世界分別,世界被肢解為一個個對象而包圍和吞噬著我們的生命存在。真正的藝術態度應該是從世界的對岸回到世界之中,不是去刻意地描摹和分別現實中的芸芸眾物,而是把所有的物連同它們的生命存在交還給它們自己,讓它們自己選擇在整體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在藝術真諦和世界真相之間苦苦掙扎、屡经挫折的张芳邨,再也不願意站在世界的對岸來描繪世界。他放棄了寫實油畫,放棄了前人積累並且傳承下來的、他多年的苦練精湛掌握的手頭功夫。在無數次的跨學科閱讀和思考之中,在日以繼夜的試驗和研究之後,他竟然在化學振盪反應原理中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形像變異和色彩樣態。他謙遜地將自己受到俄羅斯著名化學家別羅洛夫和柴波廷斯基化學振盪反應原理支持的新的色彩呈現藝術命名為BZ藝術,而事實上,正是他作為一位畫家的獨具慧眼,才使沉寂很久的化學反應無法控制的自組織色彩奇幻,在畫布、紙張和瓷板上成為映照人類的靈性與萬物世界相互交融的一種獨特方式。是他讓大自然中的幾種基本色彩元素的相互作用第一次被有意識地並且有程序地烙印在人們熟悉的繪畫媒介上,這其中的反複試驗和摸索,實為一般藝術家的天性所難以企及。 眼前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奇彩畫作,不假筆觸和手工描畫,卻因隨著顏料在時間中的化學作用而沉澱和固定下來。就其對原有一切繪畫形式和法則的突破而言,大有當年杜尚不假人工製作,直接將小便器搬入展廳視為藝術作品之勢。这是张芳邨笃定的艺术观念使然,因為某物或某種現象能夠成為藝術,並不一定要創作主體在呈現過程中的全程參與和人為控制,大自然中的一切原本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軌跡和發展邏輯,也就是如其所是的自在狀態。藝術家所要做的就是學會尊重事物,學會選擇事物,將不同事物的因子挑選出來,讓它們自己相互吸引或排斥,相互交融或化合。 與杜尚選擇現成品來嘲諷和抵制繪畫的人工技巧和因循守舊的藝術觀念的大跨度革命相比,张芳邨对绘画的人工性的质疑和突破更有针对性,因為他敢於直面繪畫的問題,敢於在二維平面的限定性中,超越描繪形象的一切手段和方法,讓形象自己生成為形象,讓色彩自己變幻出真我。於法度中求無法,於有相中見變相;有中求無,無中生變,變中顯幻。這種對二維平面形象的堅持,杜絕了長期以往繪畫主體對畫面形象的自我預設和技巧完形,只留下創作主體對平面可能形象的心理預期和事先對基本色彩元素的選擇配製,而最後畫面真正形象的誕生則是由大自然偉力的鬼斧造就。 如果张芳邨沿着杜尚所开创的思路走下去,他會在大自然中挑選那些見證著天地千萬年自身運動的多彩石塊、木片等等自然物來作為藝術品本身……但是,他選擇了留在二維平面之中,因為他依然鍾愛平面藝術,依然相信平面藝術裡繪畫的可能性,只是他所鍾愛的繪畫現在不再需要他親手塗繪——它會自己組織,自己發生反應和作用,自己幻化出難以想像的形與色。 张芳邨没有挪用自然中的现成物来作为视觉的提示物,但是他卻選擇並且假借自然中的色彩元素並且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出比肩甚至超越自然鬼斧神工的新的視覺形象的世界。對於這個變化莫測、豐富異常的視覺的世界是否為藝術作品,已然不是重要者,因為藝術作品的邊界和內涵今天已經在世界範圍內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和更新。然而,重要的是,张芳邨曾经是一位格外注重手工技巧的油画家,他始終希望通過自己的畫筆來撫摸世界,現在,他找到了比撫摸世界更為通透的方式來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那就是讓世界自己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而他自己的靈性就融合在這美麗的光彩之中。這或許就是一種全新的更廣闊意義上的藝術。 高嶺 2017年9月13-14日 高嶺:藝術批評家、美術學博士、策展人,被國內美術出版媒體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26位藝術批評家之一。
2018年8月28日

精神創造奇蹟的自然藝術 - 張方存的藝術可視化

自然藝術創造的精神奇觀 張方存的藝術形象化 高翎 (著名藝術評論家) 張方存的藝術是神奇,因為他依賴於自己的研究和生產的礦物顏料; 在畫布上, 紙, 和瓷板, 他奇蹟般地顯示莫名其妙地金碧輝煌的色調。張的藝術選擇是非凡的,因為他曾經是寫實油畫的專家. 當我們欣賞由張方存命名每幅畫為" BZ藝術QUOT;, 特別是當我們意識到,他用這樣辛苦達到寫實油畫的藝術水平, 巨大的反差肯定會讓我們 [...]
2018年8月28日

特殊話題:神性的體驗

話題提出者: 陶詠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婦女理論研究會會員 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理事 195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科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1975年到中國藝術學院院美術研究所工作。1985―1989年任《中國美術報》主任編輯。 1995年始任“女性文化藝術學社”社長。 1995年出版個人論文集《畫壇――一位女評論者的思考》(23萬3千字)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1979年開始從事美術研究,一方面廣泛收集油畫史料,進行發掘與搶救史料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對美術現狀的調查研究,不斷作出評論,並扶助了一些青年畫家。 在對歷史與現狀的廣泛調查研究基礎上,完成了大型史冊性畫集《<中國油畫>(1700-1985)》的编著,其中3萬字的前言《中國油畫280年》被中外美術史論家認為是“中國油畫簡史”。自1990年始又轉向對中國女子美術史與女性美術的專題研究。 參加這個討論有難度,我這個80歲年紀的人基本是科盲,要弄清楚BZ這樣一個科學問題實在太難了,所以我有畏難情緒,不太想參加。看了榮劍的長篇大論,有一篇是從藝術史來分析,另一篇從科學與哲學的角度談這些問題,他是那麼認真地推介這樣一個新的藝術,他的責任心,讓我很感動。又見王端廷對BZ藝術非常簡明、清晰的敘述。讓我也一下子有了興趣。我這個人,對新事物較敏感,充滿好奇心,雖然不懂,也硬著頭皮去啃。我在弄懂BZ藝術的同時,竟有了意外收穫,搞明白了一些我過去說不明白的問題。 端廷已經講了,中央工藝美院轉為清華美術學院是1999年事,2001年,由李政道與吳冠中發起的“科學與藝術”大會,第一屆在五洲飯店召開,我還參加了。第二屆是2006年召開的。张芳邨曾经有一个《对艺术的感言》的文章,寫於2006年,這也是一個巧合,看來科學家和老少藝術家想到一塊了。张芳邨1997年就开始发现了BZ反应,到2006年快十年了,他的探索已經開始成型了。他就是在這個背景中成長起來。而那個時候我們只知道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陶瓷窯變、染識等等,在繪畫領域還沒有聽說過,只知道油畫、版畫、水墨什麼的。在這樣的契機下,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的出现是超前的。 他是靳尚誼的門生,靳尚誼的精美的寫實繪畫的一套手法,他放棄了。他自己說的,“如果沒有感覺提供的抽象描述,藝術永遠也不會超越簡單的描摹”。所以他當時的繪畫意識是超前的,比較前衛的。關於BZ反應藝術,我以為光說“BZ藝術”,只說了兩個俄國科學家的姓,不能反應出BZ的藝術特點,因而叫“BZ反應藝術”,較為確切,我建議叫“BZ反應藝術”比較好,這是依仗著化學反應形成的藝術,它整個跳出了自古以來藝術創造的軌道。 第一,“BZ反應藝術”是藝術的另類,是另一種藝術學科,必須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結合,一般人根本就不會想到這麼幹,他必須有科學底子,形式才是藝術,而不是說油畫調和一下就可以的,是要考慮元素,通過化學反應呈現。可能张芳邨对科学比较有兴趣,所以你會去掌握這些顏料,在催化劑作用下進行自組織的化學反應。那麼這種反應是怎麼回事?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感慨地說,“我對原子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謂的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的”,我這才知道物質是由量子組成的。世界上沒有物質,是量子的振動,量子振動頻率的不同形成了各種樣子。這使我對物質的看法有了改變,不同的物質因為振盪不一樣,就出現了不同物質,振盪頻率低的呈有形的物質,是看得見的,如桌椅板凳。無形的物質,振盪頻率高的是思想意識等等。那就是說這是振蕩的關係。這些觀點對我有極大的震撼,我對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有一段話,我長期來搞不明白。這麼偉大的一個科學家為什麼還信上帝,現在似乎得到了一種解釋。這個等一下講。所以搞“BZ反應藝術”必須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結合,光是藝術家還做不了。 第二,他的另類是創作技法是一種新的體系。歷來繪畫都有是由人主宰媒材,按人的意念去構想,去構圖、造型、染色。而“BZ反應藝術”是按照配方來進行的一種藝術,在催化劑作用的化學反應中,物質自身的震盪中,變幻出色彩瑰麗的圖樣。所以藝術家幾乎可以不在場,配方中這些原料“自組織”中變化,這就是說,原料自己在不斷變化當中形成一種規律或者從混亂到有序成為一種畫。我就像小學生一樣慢慢地學,去想的這些問題。 第三,這是另一種藝術形態,這是一個革命,因為一個新的藝術形態,要有一種新的面貌。它的表面上好像是抽像畫、或潑彩畫、潑墨畫,追求自然的暈化和肌理,但還是以人為去做的事情, “BZ反應藝術”是自然物質振動形成的變化,呈現了這種很神奇的面貌。所以這是藝術形態的變化,他這種藝術形態又是遵循科學的道路,又回到了科學的本原,是一種宇宙自主的運動軌道,在振動中產生一種新的生命體。所以BZ藝術演化創造的過程是呈現了一種生命運動,而不是一種無生命的運動,是在不斷進化的。在現代藝術的歷史上,藝術家窮盡一生的努力,推進著藝術形式的變化發展,從印象派到抽象主義不斷變換著新的藝術形式,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都是人的意識自主的,而不是材料自身的革命,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是用材料自身的反应,以全新的面貌登台,標舉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的誕生。 第四,是批評理論體系的失語。沒有話說了,我看完你的繪畫怎麼來評論,我不懂BZ科學,你用什麼配方,我都說不出來,我現在只能用陳舊的評價繪畫本身的語言來說說這些畫。我很欣賞他的《創世紀》,的確是自然界的一種東西,像地面上的龜裂紋,水紋,空中飄浮的微生物等等,不是藝術家做出來的,而是自然界的形象。其色彩也和諧,優美。我不太喜歡這五張的多色彩,色彩比較類同,可能你的配方的問題,在你畫冊有很多漂亮的圖像,現在掛出來的,有點灰,不透明,這是我從繪畫的角度,只能說這樣幾句話,是挑刺了,我是喜歡挑刺的評論者。 这次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使我了解了量子力學的一些觀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就是世界上沒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這也讓我對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上的一段話,有了解答。他說“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神性的體驗”,也有翻譯是“奧妙的體驗”,他說“他是堅守在真正的藝術和真正的科學發源地的基本感情,誰要是體驗不到它,他無疑是行屍走肉”。說得很厲害,科學家要發明創造要有神性的體驗,藝術家要發明創造也要有神性的體驗,這是怎麼一個體驗?這次我明白了,頻率高的振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存在腦子裡,存在他思想藝術中間,有的人就有一種創造性思維,有的人就沒有,所以一輩子畫畫的人,他不一定是一個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可能他一輩子就畫了一張畫,反來复去畫一個套路,一個模樣。 什麼樣的是神性的體驗呢?就是我們看不到的,或沒有感覺到的東西,愛因斯坦說的“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是以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構成了宗教情感”,這句話我也覺得,遠古時的先民對於氣象萬千、瑰麗無比的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心,對生死存亡人的一種現象的思考,是最原始、最本原的智慧。他說:“這種真摯的直覺地深信存在一種更高的思維力量,顯示於不可思議的宇宙中,這就是上帝的定義”這話我就比較清楚了,因為在量子振動當中,藝術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讓你意識到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 神秘的體驗,從量子力學中說明人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頭上是高的意識形態的強烈的振動,人的下面就是一個比較合理性的振動,所以這種振動,與中國《易經》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一陰一陽、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不就是量子振蕩的原理嗎,也就是中國講一種氣的振盪,是一種宇宙生命精神。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被三維的空間、線性的時間觀念所捆綁,只看得到有邊界的物質,而想不到那些看不到的物質,所以當我們的科學家再細微地研究原子裡面的場,更廣闊的是研究宇宙的時候,就發現人類的感官經驗所接受的是物質和能量本身是合二為一的。二十世紀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徹底地顛覆了牛頓代表的古典力學的時空感。德國的普朗克的量子力學解答了能量和振動的頻率的關係,振動的頻率越高,它的能量就越大。 所以愛因斯坦的“神性的體驗”也就是能量與振動的頻率的不同,表現人的思想意識、靈性是高頻率的一種振動。是種神性的體驗,其具有神秘主義的詩性智慧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感受性,和廣闊的想像性。這種智慧其中蘊涵著神秘主義的精髓。這是以想像的詩意的神秘性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 愛默生曾經說“宇宙是被潛伏著的一團火所溫暖的,生命的奇蹟將不會得到解釋,它仍然作為奇蹟而存在……我們的生命……像孟子所說……作為一種浩然之氣的暗示而存在……”西方的愛默生和東方古老“氣”的思想達成了神秘主義的共鳴。地球、宇宙由不可思議的,不可名狀的要素組成,終極的答案就是神秘的。所以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發明創造,就是在一種神秘的生命體驗中得到。在神性的生命體驗中有一種超自然、超本質不可言說的一種生命的洞見,將自己的存在歸入到無形的宇宙大流當中,成為一種高超的生命智慧。所以愛因斯坦一直在說,“我們所能有的是最美好的經驗是神秘的體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是經驗的生命體驗,要將一己之存在,匯入無限宇宙大流的高超生命智慧之中,向神性的生命體驗昇華。 上圖為BZ藝術作品局部 陶詠白先生評論之後,一些額外的想法: 这是我在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中得到关于量子振荡知识后的一种新的认识。而量子的纏繞就推演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觀點,這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說的,“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我想這是怎麼回事?他說人怎麼來?不就是一個受精卵的細胞而來嗎?你們的聽覺也不是客觀的,因為要通過大腦工作,大腦怎麼工作,怎麼處理這些信息?信息就是物質,有三個層面,一是宏觀來看問題,二是微觀來看問題,三是超微觀的物質。我曾經看到一個朋友,從非洲的土地上面拿了這麼一點點泥土,看著這個泥土黑不溜秋的,根本沒什麼感覺,可是你放到顯微鏡下,那個里面變化漂亮得不得了,這就是微觀的看法。超微觀的物質是根本看不見的。 上两张图为张芳邨BZ艺术作品 所以量子的纠缠,說的是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我突然想到,有的時候想到誰了,突然那個人就有信了,或者有電話來了,或者有什麼來了,很奇怪。所以許多神經細胞裡面的血管就是量子在糾纏,意識其實是一種物質,而且能夠把它保存一百年、一千年、萬年,這種東西可以保存下來。所以有很多靈異現象就會出現,過去講不通的,現在明白了。所以量子糾纏是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存在於大腦,存在於各個方面,現在就說有沒有神靈,有沒有特異功能,有沒有鬼魂,有沒有靈魂等等問題我們要重新解釋,而不是絕對的二元論,長期以來我們是受唯物史觀的熏陶,所以我們完全是這樣像盲人摸像一樣看世界,我們搞不清楚,老是批判,50年代批判唯心論批判得很厲害,其實我們所知道的物質在宇宙當中只有4%,96%都不知道的。科學家發現有暗物質存在,暗物質就是暗的能量。這個地球為什麼是圓的,我們也不會倒下去,怎麼轉都可以,過去只知道是萬有引力的作用,現在知道萬有引力遠遠不夠,因為科學家發現說地球現在越來越加速膨脹,如果說萬有引力根本控制不住,其中有人們不知道的暗物質存在。我們被長期教導的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唯物主義史觀。所以我深深感覺到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糾纏理論攪亂了整個哲學世界,坍塌了物理世界,改變了對世界的認知,也在顛覆我的世界觀。这是我这次因为张芳邨的艺术,引起我的一些想法。 上图为陶咏白先生与张芳邨合影
2018年8月28日

2107?不對!是2017!機器人最後會不會征服人類

話題提出者: 賈方舟 著名批評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 內蒙古美協副主席 1995年後以批評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動於北京。 2007擔任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組委會主任。 多次策劃重要的學術活動和擔任展覽的學術主持。  話題提出地點:2017张芳邨BZ艺术学术展现场 我们开过这么多研讨会,今天這個研討會很特殊,大談科學問題,這就是由於這個展覽的特殊性。我覺得因為我們無法不談這個問題,是因为张芳邨的艺术涉及到科学领域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覺得,一個是他提出的新的話題,這個新的科學如何做一種藝術,這個新的話題使我們這個研討會不得不討論科學上的一些設計。第二,张芳邨的艺术具有一种方法论,這種方法論的意義使我們討論藝術問題的時候,由於一種新的方法的出現,可能改變藝術的面貌。第三就是在尋求藝術發展新的可能性的過程中,张芳邨提出了一个案例,這個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來討論。   談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也不能不談到科學上的一些事情,我們傳統科學家比如牛頓一直到愛因斯坦,一直到波爾的量子力學等等這樣一些科學理論。實際上現在這些理論並不能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其實那都是關於天文學、力學方面的東西,現在主宰世界最重要的理論是什麼?是數據主義。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覺得整個改變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認識。這本書就是《未來簡史》,我覺得為什麼未來還沒來就會有歷史呢?不是很奇怪嗎?但是看了以後我折服了,《未來簡史》這本書是以色列一個很年輕的作者叫尤瓦爾·赫拉利這個人寫的,這本書最後的結論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實際上是數據。 數據流、數據的處理可以運用於一切方面,比如一張畫完全可以變成一些數字。這裡談到的甚至於現在的意識形態問題實際上也不重要,實際上是一個數據流問題,實際上是數字處理的問題。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和股市泡沫,甚至於生物數據,在這三者之間可以找到共同的處理方法,他說這是一樣的,什麼事情都可以歸納到數字來處理,我覺得這種新的理論對我們來說的確是振聾發聵。他舉一個例子,比如前蘇聯戈爾巴喬夫派專家到英國訪問,這些專家在英國倫敦發現了一個問題,他走遍倫敦看不到一家麵包店是排隊買麵包的,在莫斯科,每天都在排隊買麵包,他就問英國官員,說你們是誰來管理麵包銷售的?怎麼會是這樣一個結果?這個官員想了想說我們沒有人管理麵包的銷售。因為這是一種數據的分散,用不著人去管,自然調節,就是由麵包店的老闆,提供麵粉的人在自然調節,就會非常合適,而莫斯科是一種集中管理數據的模式,這種集中管理數據的模式就是我們所謂的“各取所需,按需分配”,把所有的利潤集中到政府,再按照人的所有權分配,這裡就成為一個災難,不可能解決很多矛盾問題。最後他把這些問題歸結成一個數字處理的問題,我想這種新的理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思考方式。當然這個離我們藝術很遙遠,我談這點只是想說明科學將會給人類的藝術帶來很多新的不同的感受。 其實藝術和科學不一樣的地方是藝術要作用於人的感官系統,能夠不斷提供新的視覺經驗,這個新的世界經驗可能有多種渠道,其中一個就是新的科學發明和創造可能給我們提供便利。當然在現代主義階段,比如音樂上的現代主義,把所有樂器變成了發聲器,它要把這個發聲器最極端的聲音體現出來,不是搞一個旋律出來,而是直接聲音就是它的主體。 我們可能是把色彩、線條、形式、點線面,就是繪畫的主體,變成繪畫主體以後,它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到了今天這樣一個新的時代,我們可能原有的比如油畫色彩多麼豐富,水墨線條多麼流暢,過去傳統形成的那套理論和做法,可能仍然有用,但是人們的視覺更渴望的是沒有見到過、沒有體驗過的新的視覺空間,张芳邨用一种新的反应,通過化學反應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處理方法,因此他的畫面給我們一些新的視覺體驗,這些新的視覺體驗,剛才夏可君在本體論意義上談得非常深入,非常好。我覺得正是這樣一種新的東西,讓我們有新的感受,我站在這個畫前的時候就問作者,這用什麼顏色畫的,顯然這個跟我看到的任何過去所有的處理不太一樣,不太像銀粉,但是有銀粉的效果,他就是一種新的畫法,所以在視覺上給我們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構成了新的畫面效果。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具有方法論意義的例證。 我们讨论张芳邨艺术,在這個意義上就可以討論到由此延展開來,再看我們當代藝術家中,很多人實際在很大的意義上是依賴於科技手段的,特別是現在年輕藝術家喜歡用影像藝術。當我們看影像藝術,你會感覺到他們使用的手段,如果離開科技成分,科技新的創造,是無法完成的。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正是在人的感受性這點上找到了一個結合點,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我们讨论张芳邨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点,我們也可以打開我們的視角,通過我們對新的科技的理解,來尋找一種新的畫法。 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確實讓我們無法想像,現在科學家有一種恐懼的心理,當機器人出現的時候,機器人最後會不會征服人類,真的是很可怕,因為兩個機器人互相對話的時候我們聽不懂的,很讓人害怕,他們倆的對話中產生新的語言,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科技的發展現在突飛猛進的速度,藝術家應該睜開眼睛,應該關注這方面的新發展,說不定哪一點上就可以引到我們的藝術上,這兩個連接點只有一個通道就是人類的感官體會,在人類感覺經驗這個角度,可以把任何新的科技手段應用到藝術中。 上图为张芳邨与贾方舟在BZ艺术作品前
0
18311431550
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