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變化!變化! ——就明朗了!

所謂藝術的“合法性”來自何處?
2018年8月28日
浮現、自由、量子、生命、波動
2018年8月28日

話題提出者:

楊衛

湖南益陽人。先後畢業於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與吉林藝術學院,1991年開始工作生活於北京,為較早一批職業藝術家。曾作為“艷俗藝術”的代表藝術家活躍在上世紀90年代,2000年後轉入藝術批評與策劃。2002年參與籌建北京犀銳文化藝術中心,擔任該中心主持。2003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參與創刊《藝術評論》雜誌,擔任首席編輯。2006年至2009年擔任宋莊藝術促進會藝術總監。現為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AICA)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湘籍藝術家聯誼會會長,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b.jpg

张芳邨的作品触及到很多,尤其觸及到我們不擅長的科學。作為一個個案,张芳邨先生做得非常充分,因為他的作品涉及到我們美術界過去很少談論的問題,所以他做得非常充分。

《愛之痕》這本書我以為是一本畫冊,打開原來是一本書,書裡涉及很多內容,包括他自己的成長歷史,包括對藝術史的梳理,包括對科學的豐富等等,也就是說他提供了一個途徑讓我們走近他。

這樣一個藝術家,我始終覺得他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並不在我們的藝術潮流當中,他在一個跟隨的藝術脈絡而成長,但是又另闢蹊徑的一個藝術家。他很知道自己的位置,也很知道如何讓我們去了解他、走近他。這點,张芳邨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做了大量的準備,知道自己如何在藝術史或者在藝術格局裡面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甚至某種意義上比我們都清楚,這是第一點我感覺到的。

变化!变化!变化! ——就明朗了!881.png

第二,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之間有相似的東西,都是在探索存在的秘密,科學也是在探討這個東西,藝術也是在探討這個東西。

從古至今,藝術都在觸及科學的觸點,文藝復興時期就是因為觸及到這些東西,才有了文藝復興。但是有一點是不一樣的,他們觸及這些科學並不是為了往科學的方向走,而是把科學的方法引入到藝術裡面來,使我們通過藝術的方式理解我們的存在和生命,而不是往科學的途徑拓展,這點還是蠻清晰的。

包括達芬奇很多科學試驗並沒有完全繼續下去,到一定時候就停止了,為什麼停止了?我個人覺得他可能是覺得如果再走下去就會變成一個科學家,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不會有太大興趣,在他那裡,科學的開始也是最終為藝術服務。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想到一個例子,我們知道中國有幾個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曾經是被提名的一個作家,但是晚年他的興趣轉向研究中文打字機,這個技術在當時太前端了,他花了幾年時間研究中文打字機,浪費了大量生命,如果林語堂把巨大精力用於寫作,可能以他的文學造詣不只是現在的造詣。藝術家促進科學並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如何把它拿過來用才是目的。

变化!变化!变化! ——就明朗了!1360.png

第三,张芳邨先生的作品有两个东西,也是他藝術的特點,但是也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說他最終的東西就是我們說的形式,形式是重要的还是过程重要?对张芳邨先生来说两者都重要,我覺得如果這兩者不分清楚的話,可能會模糊掉,也就是說可能會變成自己一個弱勢,最終使我們或者觀眾不知道從什麼角度理解你的作品,是最終通過形式去理解呢?還是你這個過程,也就是說你的材料包括自動繪畫的過程更重要,這兩者中間最終還是要清晰,當然如果分離出來以後,你的繪畫就變成了觀念繪畫。如果我們說把過程變得很重要,也就是說化學反應包括自動生成的這些過程能夠發展出來以後,它就變成一種觀念式繪畫或者觀念式的藝術。如果還是形式重要,它就是抽象繪畫,至於抽象繪畫用什麼方式成型的或者怎麼做的,不重要,觀眾不會去關心這個東西,他關心的是結果。這個之間可能還要去逐漸清晰化。

說到這裡,我和孟祿丁也探討過,他在做一個自動生成繪畫,他在那兒倒油氣,通過一個機器運轉然後形成一個畫面,這是抽象繪畫還是觀念繪畫,我們也探討過,我說你不把這兩個東西清晰的話,可能會變成你的一個弱勢,其實某種意義上你已往前走了一步,但是別人看不見。這個東西我想可能接下來也需要梳理。如果清晰化以後,可能你的作品會發生一些變化。

a.jpg

這些黑白作品,我個人很喜歡,但是展出方式可能需要發生一些變化,目前的展出方式還是經典式的抽象繪畫的展出方式,是繪畫的展示,但是如果強化觀念成分,我覺得沒有必要用鏡面和框子,要通過你的作品展示你的生成過程,也就是展示觀念。這個東西在西方也有很多,我們去看博物館,呈現方式實際是讓我們去走進它的作品,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在畫廊展出,這很容易變成了經典模式的繪畫,而不是看到作品本身的關係。

從這個義意義上來說,你的展出方式需要發生變化,你的氣象就明朗了,這種明朗就帶著觀眾走進你的作品,而不是前面的工作做得很好,讓我們了解了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张芳邨先生作为一个独特案例,使我們看到了您和很多藝術家不同的,但是它的氣象並不明朗,至少我現在看到的並不明朗。我也很希望通過這次展覽,通過大家的討論,能够看到张芳邨先生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能不能通過個人藝術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來,這是我所期待的。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0
18311431550
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