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提出者:
陶詠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婦女理論研究會會員
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理事
195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科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1975年到中國藝術學院院美術研究所工作。1985―1989年任《中國美術報》主任編輯。
1995年始任“女性文化藝術學社”社長。
1995年出版個人論文集《畫壇――一位女評論者的思考》(23萬3千字)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1979年開始從事美術研究,一方面廣泛收集油畫史料,進行發掘與搶救史料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對美術現狀的調查研究,不斷作出評論,並扶助了一些青年畫家。
在對歷史與現狀的廣泛調查研究基礎上,完成了大型史冊性畫集《<中國油畫>(1700-1985)》的编著,其中3萬字的前言《中國油畫280年》被中外美術史論家認為是“中國油畫簡史”。自1990年始又轉向對中國女子美術史與女性美術的專題研究。
參加這個討論有難度,我這個80歲年紀的人基本是科盲,要弄清楚BZ這樣一個科學問題實在太難了,所以我有畏難情緒,不太想參加。看了榮劍的長篇大論,有一篇是從藝術史來分析,另一篇從科學與哲學的角度談這些問題,他是那麼認真地推介這樣一個新的藝術,他的責任心,讓我很感動。又見王端廷對BZ藝術非常簡明、清晰的敘述。讓我也一下子有了興趣。我這個人,對新事物較敏感,充滿好奇心,雖然不懂,也硬著頭皮去啃。我在弄懂BZ藝術的同時,竟有了意外收穫,搞明白了一些我過去說不明白的問題。
端廷已經講了,中央工藝美院轉為清華美術學院是1999年事,2001年,由李政道與吳冠中發起的“科學與藝術”大會,第一屆在五洲飯店召開,我還參加了。第二屆是2006年召開的。张芳邨曾经有一个《对艺术的感言》的文章,寫於2006年,這也是一個巧合,看來科學家和老少藝術家想到一塊了。张芳邨1997年就开始发现了BZ反应,到2006年快十年了,他的探索已經開始成型了。他就是在這個背景中成長起來。而那個時候我們只知道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陶瓷窯變、染識等等,在繪畫領域還沒有聽說過,只知道油畫、版畫、水墨什麼的。在這樣的契機下,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的出现是超前的。
他是靳尚誼的門生,靳尚誼的精美的寫實繪畫的一套手法,他放棄了。他自己說的,“如果沒有感覺提供的抽象描述,藝術永遠也不會超越簡單的描摹”。所以他當時的繪畫意識是超前的,比較前衛的。關於BZ反應藝術,我以為光說“BZ藝術”,只說了兩個俄國科學家的姓,不能反應出BZ的藝術特點,因而叫“BZ反應藝術”,較為確切,我建議叫“BZ反應藝術”比較好,這是依仗著化學反應形成的藝術,它整個跳出了自古以來藝術創造的軌道。
第一,“BZ反應藝術”是藝術的另類,是另一種藝術學科,必須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結合,一般人根本就不會想到這麼幹,他必須有科學底子,形式才是藝術,而不是說油畫調和一下就可以的,是要考慮元素,通過化學反應呈現。可能张芳邨对科学比较有兴趣,所以你會去掌握這些顏料,在催化劑作用下進行自組織的化學反應。那麼這種反應是怎麼回事?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感慨地說,“我對原子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謂的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的”,我這才知道物質是由量子組成的。世界上沒有物質,是量子的振動,量子振動頻率的不同形成了各種樣子。這使我對物質的看法有了改變,不同的物質因為振盪不一樣,就出現了不同物質,振盪頻率低的呈有形的物質,是看得見的,如桌椅板凳。無形的物質,振盪頻率高的是思想意識等等。那就是說這是振蕩的關係。這些觀點對我有極大的震撼,我對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有一段話,我長期來搞不明白。這麼偉大的一個科學家為什麼還信上帝,現在似乎得到了一種解釋。這個等一下講。所以搞“BZ反應藝術”必須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結合,光是藝術家還做不了。
第二,他的另類是創作技法是一種新的體系。歷來繪畫都有是由人主宰媒材,按人的意念去構想,去構圖、造型、染色。而“BZ反應藝術”是按照配方來進行的一種藝術,在催化劑作用的化學反應中,物質自身的震盪中,變幻出色彩瑰麗的圖樣。所以藝術家幾乎可以不在場,配方中這些原料“自組織”中變化,這就是說,原料自己在不斷變化當中形成一種規律或者從混亂到有序成為一種畫。我就像小學生一樣慢慢地學,去想的這些問題。
第三,這是另一種藝術形態,這是一個革命,因為一個新的藝術形態,要有一種新的面貌。它的表面上好像是抽像畫、或潑彩畫、潑墨畫,追求自然的暈化和肌理,但還是以人為去做的事情, “BZ反應藝術”是自然物質振動形成的變化,呈現了這種很神奇的面貌。所以這是藝術形態的變化,他這種藝術形態又是遵循科學的道路,又回到了科學的本原,是一種宇宙自主的運動軌道,在振動中產生一種新的生命體。所以BZ藝術演化創造的過程是呈現了一種生命運動,而不是一種無生命的運動,是在不斷進化的。在現代藝術的歷史上,藝術家窮盡一生的努力,推進著藝術形式的變化發展,從印象派到抽象主義不斷變換著新的藝術形式,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都是人的意識自主的,而不是材料自身的革命,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是用材料自身的反应,以全新的面貌登台,標舉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的誕生。
第四,是批評理論體系的失語。沒有話說了,我看完你的繪畫怎麼來評論,我不懂BZ科學,你用什麼配方,我都說不出來,我現在只能用陳舊的評價繪畫本身的語言來說說這些畫。我很欣賞他的《創世紀》,的確是自然界的一種東西,像地面上的龜裂紋,水紋,空中飄浮的微生物等等,不是藝術家做出來的,而是自然界的形象。其色彩也和諧,優美。我不太喜歡這五張的多色彩,色彩比較類同,可能你的配方的問題,在你畫冊有很多漂亮的圖像,現在掛出來的,有點灰,不透明,這是我從繪畫的角度,只能說這樣幾句話,是挑刺了,我是喜歡挑刺的評論者。
这次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使我了解了量子力學的一些觀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就是世界上沒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這也讓我對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上的一段話,有了解答。他說“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神性的體驗”,也有翻譯是“奧妙的體驗”,他說“他是堅守在真正的藝術和真正的科學發源地的基本感情,誰要是體驗不到它,他無疑是行屍走肉”。說得很厲害,科學家要發明創造要有神性的體驗,藝術家要發明創造也要有神性的體驗,這是怎麼一個體驗?這次我明白了,頻率高的振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存在腦子裡,存在他思想藝術中間,有的人就有一種創造性思維,有的人就沒有,所以一輩子畫畫的人,他不一定是一個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可能他一輩子就畫了一張畫,反來复去畫一個套路,一個模樣。
什麼樣的是神性的體驗呢?就是我們看不到的,或沒有感覺到的東西,愛因斯坦說的“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是以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構成了宗教情感”,這句話我也覺得,遠古時的先民對於氣象萬千、瑰麗無比的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心,對生死存亡人的一種現象的思考,是最原始、最本原的智慧。他說:“這種真摯的直覺地深信存在一種更高的思維力量,顯示於不可思議的宇宙中,這就是上帝的定義”這話我就比較清楚了,因為在量子振動當中,藝術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讓你意識到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
神秘的體驗,從量子力學中說明人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頭上是高的意識形態的強烈的振動,人的下面就是一個比較合理性的振動,所以這種振動,與中國《易經》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一陰一陽、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不就是量子振蕩的原理嗎,也就是中國講一種氣的振盪,是一種宇宙生命精神。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被三維的空間、線性的時間觀念所捆綁,只看得到有邊界的物質,而想不到那些看不到的物質,所以當我們的科學家再細微地研究原子裡面的場,更廣闊的是研究宇宙的時候,就發現人類的感官經驗所接受的是物質和能量本身是合二為一的。二十世紀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徹底地顛覆了牛頓代表的古典力學的時空感。德國的普朗克的量子力學解答了能量和振動的頻率的關係,振動的頻率越高,它的能量就越大。
所以愛因斯坦的“神性的體驗”也就是能量與振動的頻率的不同,表現人的思想意識、靈性是高頻率的一種振動。是種神性的體驗,其具有神秘主義的詩性智慧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感受性,和廣闊的想像性。這種智慧其中蘊涵著神秘主義的精髓。這是以想像的詩意的神秘性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
愛默生曾經說“宇宙是被潛伏著的一團火所溫暖的,生命的奇蹟將不會得到解釋,它仍然作為奇蹟而存在……我們的生命……像孟子所說……作為一種浩然之氣的暗示而存在……”西方的愛默生和東方古老“氣”的思想達成了神秘主義的共鳴。地球、宇宙由不可思議的,不可名狀的要素組成,終極的答案就是神秘的。所以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發明創造,就是在一種神秘的生命體驗中得到。在神性的生命體驗中有一種超自然、超本質不可言說的一種生命的洞見,將自己的存在歸入到無形的宇宙大流當中,成為一種高超的生命智慧。所以愛因斯坦一直在說,“我們所能有的是最美好的經驗是神秘的體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是經驗的生命體驗,要將一己之存在,匯入無限宇宙大流的高超生命智慧之中,向神性的生命體驗昇華。
上圖為BZ藝術作品局部
陶詠白先生評論之後,一些額外的想法:
这是我在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中得到关于量子振荡知识后的一种新的认识。而量子的纏繞就推演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觀點,這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說的,“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我想這是怎麼回事?他說人怎麼來?不就是一個受精卵的細胞而來嗎?你們的聽覺也不是客觀的,因為要通過大腦工作,大腦怎麼工作,怎麼處理這些信息?信息就是物質,有三個層面,一是宏觀來看問題,二是微觀來看問題,三是超微觀的物質。我曾經看到一個朋友,從非洲的土地上面拿了這麼一點點泥土,看著這個泥土黑不溜秋的,根本沒什麼感覺,可是你放到顯微鏡下,那個里面變化漂亮得不得了,這就是微觀的看法。超微觀的物質是根本看不見的。
上两张图为张芳邨BZ艺术作品
所以量子的糾纏,說的是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我突然想到,有的時候想到誰了,突然那個人就有信了,或者有電話來了,或者有什麼來了,很奇怪。所以許多神經細胞裡面的血管就是量子在糾纏,意識其實是一種物質,而且能夠把它保存一百年、一千年、萬年,這種東西可以保存下來。所以有很多靈異現象就會出現,過去講不通的,現在明白了。所以量子糾纏是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存在於大腦,存在於各個方面,現在就說有沒有神靈,有沒有特異功能,有沒有鬼魂,有沒有靈魂等等問題我們要重新解釋,而不是絕對的二元論,長期以來我們是受唯物史觀的熏陶,所以我們完全是這樣像盲人摸像一樣看世界,我們搞不清楚,老是批判,50年代批判唯心論批判得很厲害,其實我們所知道的物質在宇宙當中只有4%,96%都不知道的。科學家發現有暗物質存在,暗物質就是暗的能量。這個地球為什麼是圓的,我們也不會倒下去,怎麼轉都可以,過去只知道是萬有引力的作用,現在知道萬有引力遠遠不夠,因為科學家發現說地球現在越來越加速膨脹,如果說萬有引力根本控制不住,其中有人們不知道的暗物質存在。我們被長期教導的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唯物主義史觀。所以我深深感覺到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糾纏理論攪亂了整個哲學世界,坍塌了物理世界,改變了對世界的認知,也在顛覆我的世界觀。这是我这次因为张芳邨的艺术,引起我的一些想法。
上图为陶咏白先生与张芳邨合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