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每次看到芳邨的作品,總是被深深震撼,被一種極有境界的美所震撼。
每次见到芳邨本人,總是被深深吸引,被一種特別單純的友善所吸引。
我一直把芳邨当一个画家,因為他的作品表現出了卓越的藝術才華。但我發現自己錯了,因為當他給我解釋BZ反應的時候,他儼然是一個科學家!當他運用BZ原理獨創了BZ自組繪畫的時候,我相信:他是一個發明家!他促成了藝術與科學的一場邂逅,用科學表達藝術,用藝術理解科學,完美結合的結果是如此驚艷!
芳邨的作品带来震撼,源於其境界。
首先是率真境界
藝術作品,貴在自然率真。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繪畫是從不同的角度,利用顏料的物理化學作用來表現和傳達美。BZ繪畫和傳統繪畫的區別在於,傳統繪畫是畫家直接控制顏料停在哪裡。而BZ繪畫最奇妙的地方是元素之間的“自組織現象”,是畫家讓不同且有限的顏料,在畫布上自由地流動滲透、遭遇交融,讓它們在振盪中“自我組織”,吐納天地精氣,展現造化神功,從而產生混沌純粹、自然和諧的境界。品鑑BZ藝術之美,一定能夠深深地感受到這一份率真境界,體驗到自然生成的真情實感,陶冶出至真至誠的超然心態。在超越市俗的靜觀品味中,享受到老子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幽遠玄妙,沉醉於莊子所描繪的“物我兩忘” 的自在逍遙。
第二是意趣境界
意境是中國藝術的美學追求。南北朝劉勰評說“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唐代張彥遠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劉禹錫描述“境生像外”,司空圖界定“超以像外,得其環中”,意境一直都是我們欣賞和品評藝術作品的標準。芳邨的BZ绘画真正洞察到了色彩生成、變化、合成的原理和機制,使藝術真正還原到天人合一、自然生成的境界,藝術家潛意識情感的發揮、心靈的介入和觀念的主導,均以“物化”的形式由物理化學的自組織運動達到一種和諧與呈現。最後使非生命系統中的簡單成分演化為一種複雜的模式和結構,形成我們難以想像、不可預計的壯美圖畫。這樣的情景確實如明末王夫之證悟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一樣,是一種“心物一元”的奇妙意境。BZ藝術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通過紋彩流變,讓人體悟到一種難以名狀,妙不可言的情愫和感想。
第三是神妙境界
美術之“美”的超越,在於獨具神韻、微妙Gendori。中國人的美學取向,深受易、道、佛家思想的浸染,追求神妙的境界,或稱“妙境”、“化境”。《易經》曰“陰陽不測謂之神”,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家將自修的最高境界稱為“妙覺”。這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境界,是自然靈氣恍惚而來,天地精神不思而至。
自組織現像是宇宙自然運動的一部分,被稱為BZ反應的自組織現像是關於化學過程演化的科學。如果兩種溶液相互融合,它們會自動產生美麗的、週期性變化的花紋,像鐘擺一樣作規則的時間振盪。芳邨在1997年画具象油画时发现和创造了BZ画法。他潛心探索研究十多年來完善這種畫法。在繪畫過程中,他把礦物質的顏料稀釋到適當的程度,讓各種顏料在畫布上自然反應,呈現出色彩斑斕、肌理鮮活、混沌和諧的圖案畫面。這種畫面神秘莫測、獨一無二,堪稱“神來之筆”,不可重複,更不可能產生所謂繪畫中的贗品。從古代岩畫到當代藝術無一不是表現事物的表像以及所謂的思想觀念,而BZ藝術探索追求的是藝術自身的本源,和藝術在物理化學特性中所呈現出的自然演變結果,使藝術作品通過自組織現象完成“生命化”的過程。這種生命化就如清人鄭板橋所說“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BZ繪畫是有“真魂”的藝術!
這一場藝術與科學的驚艷邂逅,將留下遙遠的迴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李逸龍
2015.6.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