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美术界的爱因斯坦 文/王博(《投资与合作》主编) 张芳邨出生于书画世家,毕业于中央美院。长期以来,他追求情怀豪放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绘画艺术元素自主的现象。1997Yabaki,他发现BZ画法;2006Yabaki,他潜心研究10年的BZ画法问世。这一画技的诞生,使得神秘的BZ绘画形式,告别了传统的以笔和颜料绘画的原理,转而通过矿物质的化学反应呈现色彩瑰丽、形态多维的艺术作品。这一史无前例的绘画发明,让张芳邨从此成为世界上颠覆人类美术史的绘画科学家。 发明“BZ绘画” 张芳邨从小喜爱天文学,但受执教鲁艺的家父影响,他最终走上了绘画之路。考入中央美院后,他师从于靳尚谊先生,学习具象写实绘画。Ia,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总觉得写实画法无法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1997Yabaki,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书上看到一种简称为“BZ”的化学反应,mai na gauna oqo ka lako yani,“BZ”科学为他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 所谓“BZ反应”,就是前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简称“化学钟”,实质上,它是指一种化学振荡形态。即,在适当的催化剂“锰”和“铈”的作用下,用丙二酸氧化溴化钾在皮氏培养器中混合溶液后,可以看到培养器中不断辐射出颜色奇异的波纹;比如,溶液首先会变成蓝色,Sa na qai vukica na ka damudamu,然后又变成黄色,而且形状如波;如果继续添加物质,反应还将不断进行,颜色、形状还会不断变化。 Na ka dina,damudamu、dromodromo、蓝是宇宙当中的三大原色,人的肉眼可以辨别的两千多万种颜色,都是由这三种原色组成。张芳邨遵循BZ反应原理,将三大原色稀释到可反应的程度,然后将其浇注空白画布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自然生成各种色彩斑斓、构图混沌无序、肌理呈波纹状的艺术画作。 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曾说:“20世纪的科学,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veika e vauca na veika e vauca、Vakasama kei na ivakamacala ni veikau dau yaco"。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论是20世纪科学的第三次革命。而化学振荡,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o koya gona, sa,张芳邨对BZ反应的认识以及BZ原理在绘画技法上的应用,使得“混沌论”为绘画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遗憾的是,BZ反应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应有的重视,它一直被埋没了四、五十年。ni oti oya,比利时的一位科学家普利高辛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确定性的终结》,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科学界才对BZ原理有所重视。”张芳邨解释,他正是看了普利高辛的书,受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加之个人反复研习、实验,才成功地将BZ原理应运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中。 张芳邨透露,为了掌握BZ科学,当初他还自学了绘画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宇宙学、物理学、vakadidike ni veika bula、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正是由于有这些知识作基础、并进行了无数次的绘画实验,才最终研究发明出BZ画法。回首这段往事,他由衷地感叹,BZ画法无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2006Yabaki,张芳邨终于将研究10年的BZ画法正式面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个人BZ绘画作品展。尽管当时有人还看不懂这门绘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BZ画法是“天方夜谭”,但张芳邨对自己的BZ绘画艺术充满自信:“这种画分三个不同维度,左边、右边、正面,从三个侧面可以分别呈现不同的画像。Kei na,BZ画法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揭示大自然在几十年演变的规律和密码,Sa,BZ画法堪称人类化学理论与美术技法结合的典范。” 的确,从古至今,画作都是画家用笔画出来的,而BZ画法则通过一场科学实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奇异艺术画面。由于每一场实验的结果各不相同,所以每一幅画作的三维成像也各自不同,o koya gona, sa,张芳邨的每一幅BZ画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BZ绘画并不局限于架上的创作,它还可以在雕塑体、建筑桩、陶罐、瓷板等物体上广泛创作。目前,张芳邨已在利用BZ画法创作水墨画、油画、陶瓷画、雕塑等作品。A kaya o Koya:“万世万物,我都可以把它们当做媒介,进行BZ反应绘画创作。o koya gona, sa,我敢说,BZ绘画是颠覆人类绘画史的画法。” 据悉,古希腊47000年前的岩洞壁画,经过几万年的变迁后色彩至今如初,正是由于原始人使用了动物脂肪与天然矿物质混合生成的调和颜料,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颜料。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都是采用这种原料绘画。ni oti oya,人们开始使用蛋清、亚麻油与各种矿物质研磨调和而成的颜料,这已经属于比较现代的绘画原料了。而BZ画法所用的颜料,完全采用纯天然矿物质与张芳邨独立发明的BZ化学配方、按比例配制反应而成。 张芳邨称,用BZ配方自然生成的画作完全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画会在画布上呈现各种韵律与色彩,画面经过1至2个小时的运动之后才能凝固形成。而在这1至2个小时的时间里,画面时刻在走动、在演变,直到运动结束之后,最终呈现的画面,连画家本人都想象不到。 谈及这种神奇收获,张芳邨表示,这是他长期学习自然科学、经心顿悟规律的结果。A kaya o Koya,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对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科学是以数学为语言,艺术是以感觉为语言,而感觉是人的精神意识反应的结果。科学以数学为语言的结果是,E rawa ni vakamacalataka na vuravura ena taudaku ni raivotu kei na vakasama ni tamata,并可以预测未来。为之他感慨:“如果没有数学提供的抽象描述,物理学永远不会超越简单的力学。”他进而对自己过去的具象绘画进行了否定。A kaya o Koya:"Kevaka e sega na ivakamacala vakalekaleka e vakarautaka na vakasama,艺术永远不会超越简单的描摹。” 回顾十九世纪以来的艺术史,Eda kila,Sai koya na kunei ni rarama ena vakadidike,Me ra vakarabailevutaka na idusidusi na Impressionists,把真正的光带入了绘画。“所以,我格外地敬佩科学家,特别是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正是由于我深入学习了人类最前沿的科学,之后,才发明了BZ画法。从这个意义而言,科学造就了艺术,艺术发展了科学,科学是艺术的启明星。”张芳邨说。 “画法超过了毕加索” 张芳邨一向关注绘画元素的自主现象,这是他BZ画法的核心艺术价值。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先生曾经对“BZ画法”高度赞许:“张芳邨的BZ画法模式是中国稀有的画法,BZ画法是世界艺术史上唯一的。这种画法超过了毕加索,对人类的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指出,“张芳邨关注的是艺术自主现象,即绘画元素的自主现象,这是张芳邨绘画的核心。” 我们常赞叹,自然美景是大自然的天合之作。而BZ绘画,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这种绘画,看似无序,实质有序,因为它就像接到上级指令一样,进行自主运动。”张芳邨谦逊地表示:“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发现。但我本身并没有那么伟大,我只不过多学了些人类智慧的知识,并用我的热情和本身的正能量,把对大自然的爱表现了出来。” 张芳邨直言,传统画法和BZ画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BZ绘画注定不是具象的,画面自己能够产生一种生命,这种绘画的自主现象,就是BZ绘画的核心。他称,这种艺术形态的变革,来自于对科学规律的遵循,ena gauna oqo,它又使艺术回归到了科学的本源、回归到了宇宙自主运动的轨道。 有人称,E matana,张芳邨的BZ绘画,有点类似于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风格,E dina sara,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波洛克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对绘画重力的解放,他第一次使画笔在不接触画布的情况下自由作画; O Cheung Fong Chuen, ena yasana kadua, e kauwaitaka na BZ ni kena vakayacori na veika vakayago,也就是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现象”,它有些像数码建筑设计中的“自律生成设计”,即通过最小限度地控制材料和人工操作来达到自动设计的结果。 me vaka era kila kece,使用调色油混合颜料来作画,这是传统绘画的基本常识,即使是印象派使用“点彩”的方法,也会先进行配色。而BZ绘画,则让不同的颜料在画布上自由流动、相互渗透、相互反应,最终在振荡中实现“自我组织”,这种振荡产生的结果就是混沌的视觉结果,而这种结果,正是画家所不能控制和预料的自然绘画。 Voleka ni 20 na yabaki,人们对于“自我组织”化学反应的研究,Sa yaco me dua na ulutaga veivakauqeti。ena gauna oqo,这种自组织现象,也启发了艺术家对绘画方法论的认识和对绘画新领域的开拓,而张芳邨的BZ画法,无疑就是人类美术史上一次全新的伟大实践。 人类对艺术的重新诠释 艺术的伟大内涵,激发艺术家们在追求创新与发明的路上永无止境。BZ画法的问世,无疑挑战了传统的绘画形态。有人说,这种革命,是时代文明的产物,也是美学艺术本质的要求,更是美术家肩负的历史使命。张芳邨说,宇宙生生不息,艺术创新无限,人类必将迎来绘画史上的大BZ时代。而大宇宙产生的万事万物,必将经过复杂的变迁又产生新的生命体。由此,BZ画法将通过艺术的形式,发现和解密宇宙生命的密码。从这个意义上说,BZ画法正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将演绎出宇宙和人类“天人合一”的无限神奇。 “我发明的BZ画法,的确是非常伟大的一种发现。画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经过科学演变之后,它才会像蓝宝石一样绽放异彩。如果说我这种BZ绘画的美学价值,会改变人类对艺术的重新诠释、重新思考,开辟更广的艺术创作道路,vakakina,我希望今后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能获得类似的艺术创作启迪。” 张芳邨认为,Me vaka e dua na daudroini,就应该不断去探索,让自我的心灵时刻跟着大自然去交换。”他说,历史上那些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伟大。“所以,我们搞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一定要思想伟大,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技术上、只强调技术和技巧,因为思想观念不更新,是无法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作品的。与此同时,还需懂得在寂寞中坚守信念,坚持艺术的生命在于发明的原则。”张芳邨的BZ艺术,是艺术史上艺术和科学联姻的继续,也是库普卡所说的“艺术要求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的实证。张芳邨发明的BZ艺术,已引起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目前,BZ艺术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开发了一百多种专利及商标。2014Yabaki,这些知识产权,就将在IT、地产、影视、汽车、时装、背包等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有人说,张芳邨总是能够十分敏锐地发现比自然科学家更为深邃的科学领域。Na ka dina,他的眼力绝非偶然。采访中记者获知,张芳邨从小就崇拜爱因斯坦,尤其是对天体物理极其感兴趣,他常常会仰望天空凝思:地球悬在空中怎么就掉不下去呢?在他看来,创造人类生命体的宇宙太奥秘了,o koya gona, sa,他时刻都在梦想能够成为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家。今天,在崇尚自主创新的伟大时代,当中国拥有了BZ艺术的伟大发明,我们不禁为之感叹:一路追求科学、一生探索不止的张芳邨,不正是当今美术界的爱因斯坦吗? ——王博 撰写于2014年2月 发布于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