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Zhang Fangcun, kansallinen aarrevelho – BZ:n taiteen tutkimuksen ja kehityksen 20-vuotisjuhla – syvällinen vaikutus tieteeseen ja maailman taidehistoriaan
借自然之鬼斧,成心灵之神功 ——张芳邨艺术观想 文/高岭(著名艺术批评家) 张芳邨的艺术是神奇的,因为他借助于自己研制的矿物质颜料,在画布、纸张和瓷板上,幻化出难以言表的绚丽色彩;张芳邨的艺术选择是离奇的,因为他曾经是写实油画的行家里手。当我们看到这一张张被张芳邨称之为“BZ艺术”的画作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了解了他曾经孜孜以求所达到的写实油画技艺水平的时候,巨大的反差必然让我们首先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放弃了人工的绘画技巧,这种天成之作是否还能称之为艺术? 在二维平面媒介上娴熟并且优美地描绘所见和所想的事物形象,在摄影出现之前,曾经是画家们的特权——他们殚精竭虑地寻求各种方法来模仿、再现甚至拟人化周遭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和景致,并且积累起丰富的描绘技巧和方式传统。即便是摄影术以及20世纪后半期直至今天新的数字成像技术对物象再现的逼真与清晰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画家们依然在描绘具体的社会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自然的山石树木还有抽象的视觉意象等方面,拥有值得炫耀、被称为天才禀赋的手头的技能。 然而张芳邨却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强烈地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绘画模仿和再现能力的挑战,认识到围绕着模仿和再现所建立起来的艺术观念,除了能让我们和事物的表象无限接近之外,却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世界的真相,从今天科学技术的成果来看,已然大大超越了既有的绘画视域和语言框架,它需要并且呼唤着全新的艺术观念,更期待着全新的视觉形象的出现。与作为宇宙的宏观和微观整体世界相比,千百年来人们摸索和积累下来的描绘事物景象的手段和方法,是如此的单薄、有限和片面,都是站在世界之外对其中的一个侧面、一个节点、一个部分的形色幻象的描绘,此时能够感知整体世界的灵性已然与万物世界分别,世界被肢解为一个个对象而包围和吞噬着我们的生命存在。真正的艺术态度应该是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之中,不是去刻意地描摹和分别现实中的芸芸众物,而是把所有的物连同它们的生命存在交还给它们自己,让它们自己选择在整体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在艺术真谛和世界真相之间苦苦挣扎、屡经挫折的张芳邨,再也不愿意站在世界的对岸来描绘世界。他放弃了写实油画,放弃了前人积累并且传承下来的、他多年的苦练精湛掌握的手头功夫。在无数次的跨学科阅读和思考之中,在日以继夜的试验和研究之后,他竟然在化学振荡反应原理中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形象变异和色彩样态。他谦逊地将自己受到俄罗斯著名化学家别罗洛夫和柴波廷斯基化学振荡反应原理支持的新的色彩呈现艺术命名为BZ艺术,而事实上,正是他作为一位画家的独具慧眼,才使沉寂很久的化学反应无法控制的自组织色彩奇幻,在画布、纸张和瓷板上成为映照人类的灵性与万物世界相互交融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他让大自然中的几种基本色彩元素的相互作用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并且有程序地烙印在人们熟悉的绘画媒介上,这其中的反复试验和摸索,实为一般艺术家的天性所难以企及。 眼前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奇彩画作,不假笔触和手工描画,却因随着颜料在时间中的化学作用而沉淀和固定下来。就其对原有一切绘画形式和法则的突破而言,大有当年杜尚不假人工制作,直接将小便器搬入展厅视为艺术作品之势。这是张芳邨笃定的艺术观念使然,因为某物或某种现象能够成为艺术,并不一定要创作主体在呈现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和人为控制,大自然中的一切原本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和发展逻辑,也就是如其所是的自在状态。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尊重事物,学会选择事物,将不同事物的因子挑选出来,让它们自己相互吸引或排斥,相互交融或化合。 与杜尚选择现成品来嘲讽和抵制绘画的人工技巧和因循守旧的艺术观念的大跨度革命相比,Zhang Fangcunin kysymykset ja läpimurrot maalauksen keinotekoisuudesta ovat kohdistetumpia,Koska hän uskalsi kohdata maalausongelman suoraan,敢于在二维平面的限定性中,超越描绘形象的一切手段和方法,让形象自己生成为形象,Anna värien muuttua itsestään。于法度中求无法,于有相中见变相;有中求无,无中生变,变中显幻。这种对二维平面形象的坚持,杜绝了长期以往绘画主体对画面形象的自我预设和技巧完形,只留下创作主体对平面可能形象的心理预期和事先对基本色彩元素的选择配制,而最后画面真正形象的诞生则是由大自然伟力的鬼斧造就。 如果张芳邨沿着杜尚所开创的思路走下去,他会在大自然中挑选那些见证着天地千万年自身运动的多彩石块、木片等等自然物来作为艺术品本身……但是,他选择了留在二维平面之中,因为他依然钟爱平面艺术,依然相信平面艺术里绘画的可能性,只是他所钟爱的绘画现在不再需要他亲手涂绘——它会自己组织,自己发生反应和作用,自己幻化出难以想象的形与色。 张芳邨没有挪用自然中的现成物来作为视觉的提示物,但是他却选择并且假借自然中的色彩元素并且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比肩甚至超越自然鬼斧神工的新的视觉形象的世界。对于这个变化莫测、丰富异常的视觉的世界是否为艺术作品,已然不是重要者,因为艺术作品的边界和内涵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和更新。然而,重要的是,张芳邨曾经是一位格外注重手工技巧的油画家,他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来抚摸世界,现在,他找到了比抚摸世界更为通透的方式来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那就是让世界自己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而他自己的灵性就融合在这美丽的光彩之中。这或许就是一种全新的更广阔意义上的艺术。 高岭 2017年9月13-14日 高岭:艺术批评家、美术学博士、Kuraattori,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
2018Zhang Fangcun, kansallinen aarrevelho – BZ:n taiteen tutkimuksen ja kehityksen 20-vuotisjuhla – syvällinen vaikutus tieteeseen ja maailman taidehistoriaan
Spiritual Wonders Created by the Natural Art Zhang Fang-Cun’s Artistic Visualization Written by Gao Ling (Tutki taiteen ontologiaa ja paljasta maailmankaikkeuden mysteerit (Esipuhe) kiinalaiset ja englanninkieliset versiot) Zhang Fang-Cun’s art is miraculous because he relies on the mineral pigment researched and produced by himself; on the canvas, paperi, and porcelain plate, he magically displays the inexplicably resplendent hues. Zhang’s artistic choice is extraordinary because he used to be an expert in realistic oil paintings. As we appreciate each painting named by Zhang Fang-Cun as the "BZ Art", in particular when we realize that he used to work so hard to reach the artistry level of realistic oil painting, the enormous contrast will surely make us to […]
2018Zhang Fangcun, kansallinen aarrevelho – BZ:n taiteen tutkimuksen ja kehityksen 20-vuotisjuhla – syvällinen vaikutus tieteeseen ja maailman taidehistoriaan
话题提出者: 陶咏白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会员 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 195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科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1975年到中国艺术学院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85―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主任编辑。 1995年始任“女性文化艺术学社”社长。 1995年出版个人论文集《画坛――一位女评论者的思考》(23万3千字)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9年开始从事美术研究,一方面广泛收集油画史料,进行发掘与抢救史料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对美术现状的调查研究,不断作出评论,并扶助了一些青年画家。 在对历史与现状的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了大型史册性画集《<中国油画>(1700―1985)》的编著,其中3万字的前言《中国油画280年》被中外美术史论家认为是“中国油画简史”。自1990年始又转向对中国女子美术史与女性美术的专题研究。 参加这个讨论有难度,我这个80岁年纪的人基本是科盲,要弄清楚BZ这样一个科学问题实在太难了,所以我有畏难情绪,不太想参加。看了荣剑的长篇大论,有一篇是从艺术史来分析,另一篇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谈这些问题,他是那么认真地推介这样一个新的艺术,他的责任心,让我很感动。又见王端廷对BZ艺术非常简明、清晰的叙述。让我也一下子有了兴趣。我这个人,对新事物较敏感,充满好奇心,虽然不懂,也硬着头皮去啃。我在弄懂BZ艺术的同时,竟有了意外收获,搞明白了一些我过去说不明白的问题。 端廷已经讲了,中央工艺美院转为清华美术学院是1999年事,2001Mitä tiede on? tiede on löytöä,由李政道与吴冠中发起的“科学与艺术”大会,第一届在五洲饭店召开,我还参加了。第二届是2006年召开的。张芳邨曾经有一个《对艺术的感言》的文章,写于2006年,这也是一个巧合,看来科学家和老少艺术家想到一块了。张芳邨1997年就开始发现了BZ反应,到2006年快十年了,他的探索已经开始成型了。他就是在这个背景中成长起来。而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陶瓷窑变、染识等等,在绘画领域还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油画、版画、水墨什么的。在这样的契机下,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的出现是超前的。 他是靳尚谊的门生,靳尚谊的精美的写实绘画的一套手法,他放弃了。他自己说的,“如果没有感觉提供的抽象描述,艺术永远也不会超越简单的描摹”。所以他当时的绘画意识是超前的,比较前卫的。关于BZ反应艺术,我以为光说“BZ艺术”,只说了两个俄国科学家的姓,不能反应出BZ的艺术特点,因而叫“BZ反应艺术”,较为确切,我建议叫“BZ反应艺术”比较好,这是依仗着化学反应形成的艺术,它整个跳出了自古以来艺术创造的轨道。 第一,“BZ反应艺术”是艺术的另类,Onko toinen taiteen ala,Sen on oltava yhdistelmä tutkijoita ja taiteilijoita,一般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么干,他必须有科学底子,形式才是艺术,而不是说油画调和一下就可以的,是要考虑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呈现。可能张芳邨对科学比较有兴趣,所以你会去掌握这些颜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自组织的化学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是怎么回事?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感慨地说,“我对原子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谓的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的”,我这才知道物质是由量子组成的。世界上没有物质,是量子的振动,量子振动频率的不同形成了各种样子。这使我对物质的看法有了改变,不同的物质因为振荡不一样,就出现了不同物质,振荡频率低的呈有形的物质,是看得见的,如桌椅板凳。无形的物质,振荡频率高的是思想意识等等。那就是说这是振荡的关系。这些观点对我有极大的震撼,我对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有一段话,我长期来搞不明白。这么伟大的一个科学家为什么还信上帝,现在似乎得到了一种解释。这个等一下讲。所以搞“BZ反应艺术”必须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结合,光是艺术家还做不了。 第二,他的另类是创作技法是一种新的体系。历来绘画都有是由人主宰媒材,按人的意念去构想,去构图、造型、着色。而“BZ反应艺术”是按照配方来进行的一种艺术,在催化剂作用的化学反应中,物质自身的震荡中,变幻出色彩瑰丽的图样。所以艺术家几乎可以不在场,配方中这些原料“自组织”中变化,这就是说,原料自己在不断变化当中形成一种规律或者从混乱到有序成为一种画。我就像小学生一样慢慢地学,去想的这些问题。 kolmas,这是另一种艺术形态,这是一个革命,Uuden taidemuodon takia,On uusi ilme。它的表面上好像是抽象画、或泼彩画、泼墨画,追求自然的晕化和肌理,但还是以人为去做的事情, “BZ反应艺术”是自然物质振动形成的变化,呈现了这种很神奇的面貌。所以这是艺术形态的变化,他这种艺术形态又是遵循科学的道路,Takaisin tieteen alkuperään,Onko maailmankaikkeuden autonominen liikerata,Luo uusi elämänmuoto värähtelyssä。Siksi BZ-taiteen evoluution ja luomisen prosessi esittää elämän liikkeen,Ei eloton urheilu,Kehittyy jatkuvasti。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上,艺术家穷尽一生的努力,推进着艺术形式的变化发展,从印象派到抽象主义不断变换着新的艺术形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都是人的意识自主的,而不是材料自身的革命,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是用材料自身的反应,以全新的面貌登台,标举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诞生。 neljäs,是批评理论体系的失语。没有话说了,我看完你的绘画怎么来评论,我不懂BZ科学,你用什么配方,我都说不出来,我现在只能用陈旧的评价绘画本身的语言来说说这些画。我很欣赏他的《创世纪》,的确是自然界的一种东西,象地面上的龟裂纹,水纹,空中飘浮的微生物等等,不是艺术家做出来的,而是自然界的形象。其色彩也和谐,优美。我不太喜欢这五张的多色彩,色彩比较类同,可能你的配方的问题,在你画册有很多漂亮的图像,现在挂出来的,有点灰,不透明,这是我从绘画的角度,只能说这样几句话,是挑刺了,我是喜欢挑刺的评论者。 这次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使我了解了量子力学的一些观点,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就是世界上没有物质的东西,都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这也让我对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上的一段话,有了解答。他说“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性的体验”,也有翻译是“奥妙的体验”,他说“他是坚守在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发源地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他无疑是行尸走肉”。说得很厉害,科学家要发明创造要有神性的体验,艺术家要发明创造也要有神性的体验,这是怎么一个体验?这次我明白了,频率高的振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存在脑子里,存在他思想艺术中间,有的人就有一种创造性思维,有的人就没有,所以一辈子画画的人,他不一定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可能他一辈子就画了一张画,反来复去画一个套路,一个模样。 什么样的是神性的体验呢?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或没有感觉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说的“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是以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构成了宗教情感”,这句话我也觉得,远古时的先民对于气象万千、瑰丽无比的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心,对生死存亡人的一种现象的思考,是最原始、最本原的智慧。他说:“这种真挚的直觉地深信存在一种更高的思维力量,显示于不可思议的宇宙中,这就是上帝的定义”这话我就比较清楚了,因为在量子振动当中,艺术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让你意识到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 神秘的体验,从量子力学中说明人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头上是高的意识形态的强烈的振动,人的下面就是一个比较合理性的振动,所以这种振动,与中国《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不就是量子振荡的原理吗,也就是中国讲一种气的振荡,是一种宇宙生命精神。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被三维的空间、线性的时间观念所捆绑,只看得到有边界的物质,而想不到那些看不到的物质,所以当我们的科学家再细微地研究原子里面的场,更广阔的是研究宇宙的时候,就发现人类的感官经验所接受的是物质和能量本身是合二为一的。二十世纪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彻底地颠覆了牛顿代表的古典力学的时空感。德国的普朗克的量子力学解答了能量和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振动的频率越高,它的能量就越大。 所以爱因斯坦的“神性的体验”也就是能量与振动的频率的不同,Ilmaise ihmisten ideologiaa、Henkisyys on eräänlainen korkean taajuuden värähtely。是种神性的体验,其具有神秘主义的诗性智慧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这种智慧其中蕴涵着神秘主义的精髓。这是以想象的诗意的神秘性认识世界、Ymmärrä maailma、Tartu maailmaan。 爱默生曾经说“宇宙是被潜伏着的一团火所温暖的,生命的奇迹将不会得到解释,它仍然作为奇迹而存在……我们的生命……像孟子所说……作为一种浩然之气的暗示而存在……”西方的爱默生和东方古老“气”的思想达成了神秘主义的共鸣。地球、宇宙由不可思议的,不可名状的要素组成,终极的答案就是神秘的。所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发明创造,就是在一种神秘的生命体验中得到。在神性的生命体验中有一种超自然、超本质不可言说的一种生命的洞见,将自己的存在归入到无形的宇宙大流当中,成为一种高超的生命智慧。所以爱因斯坦一直在说,“我们所能有的是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是经验的生命体验,要将一己之存在,汇入无限宇宙大流的高超生命智慧之中,向神性的生命体验升华。 上图为BZ艺术作品局部 陶咏白先生评论之后,一些额外的想法: 这是我在张芳邨的BZ反应艺术中得到关于量子振荡知识后的一种新的认识。而量子的缠绕就推演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观点,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的,“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我想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人怎么来?不就是一个受精卵的细胞而来吗?你们的听觉也不是客观的,因为要通过大脑工作,大脑怎么工作,怎么处理这些信息?信息就是物质,有三个层面,一是宏观来看问题,二是微观来看问题,三是超微观的物质。我曾经看到一个朋友,从非洲的土地上面拿了这么一点点泥土,看着这个泥土黑不溜秋的,根本没什么感觉,可是你放到显微镜下,那个里面变化漂亮得不得了,这就是微观的看法。超微观的物质是根本看不见的。 上两张图为张芳邨BZ艺术作品 所以量子的纠缠,说的是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我突然想到,有的时候想到谁了,突然那个人就有信了,或者有电话来了,或者有什么来了,很奇怪。所以许多神经细胞里面的血管就是量子在纠缠,意识其实是一种物质,而且能够把它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这种东西可以保存下来。所以有很多灵异现象就会出现,过去讲不通的,现在明白了。所以量子纠缠是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于大脑,存在于各个方面,现在就说有没有神灵,有没有特异功能,有没有鬼魂,有没有灵魂等等问题我们要重新解释,而不是绝对的二元论,长期以来我们是受唯物史观的熏陶,所以我们完全是这样像盲人摸象一样看世界,我们搞不清楚,老是批判,50年代批判唯心论批判得很厉害,其实我们所知道的物质在宇宙当中只有4%,96%都不知道的。科学家发现有暗物质存在,暗物质就是暗的能量。这个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我们也不会倒下去,怎么转都可以,过去只知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现在知道万有引力远远不够,因为科学家发现说地球现在越来越加速膨胀,如果说万有引力根本控制不住,其中有人们不知道的暗物质存在。我们被长期教导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史观。所以我深深感觉到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量子纠缠理论搅乱了整个哲学世界,坍塌了物理世界,改变了对世界的认知,也在颠覆我的世界观。这是我这次因为张芳邨的艺术,引起我的一些想法。 上图为陶咏白先生与张芳邨合影
2018Zhang Fangcun, kansallinen aarrevelho – BZ:n taiteen tutkimuksen ja kehityksen 20-vuotisjuhla – syvällinen vaikutus tieteeseen ja maailman taidehistoriaan
话题提出者: 贾方舟 著名批评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内蒙古美协副主席 1995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 2007担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主任。 多次策划重要的学术活动和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 话题提出地点:2017张芳邨BZ艺术学术展现场 我们开过这么多研讨会,今天这个研讨会很特殊,大谈科学问题,这就是由于这个展览的特殊性。我觉得因为我们无法不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张芳邨的艺术涉及到科学领域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一个是他提出的新的话题,这个新的科学如何做一种艺术,这个新的话题使我们这个研讨会不得不讨论科学上的一些设计。第二,张芳邨的艺术具有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意义使我们讨论艺术问题的时候,由于一种新的方法的出现,可能改变艺术的面貌。第三就是在寻求艺术发展新的可能性的过程中,张芳邨提出了一个案例,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讨论。 谈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不谈到科学上的一些事情,我们传统科学家比如牛顿一直到爱因斯坦,一直到波尔的量子力学等等这样一些科学理论。实际上现在这些理论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其实那都是关于天文学、力学方面的东西,现在主宰世界最重要的理论是什么?是数据主义。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觉得整个改变了我的世界,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我觉得为什么未来还没来就会有历史呢?不是很奇怪吗?但是看了以后我折服了,《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以色列一个很年轻的作者叫尤瓦尔·赫拉利这个人写的,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就是人类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数据。 数据流、数据的处理可以运用于一切方面,比如一张画完全可以变成一些数字。这里谈到的甚至于现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也不重要,实际上是一个数据流问题,实际上是数字处理的问题。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和股市泡沫,甚至于生物数据,在这三者之间可以找到共同的处理方法,他说这是一样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归纳到数字来处理,我觉得这种新的理论对我们来说的确是振聋发聩。他举一个例子,比如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派专家到英国访问,这些专家在英国伦敦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走遍伦敦看不到一家面包店是排队买面包的,在莫斯科,每天都在排队买面包,他就问英国官员,说你们是谁来管理面包销售的?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这个官员想了想说我们没有人管理面包的销售。因为这是一种数据的分散,用不着人去管,自然调节,就是由面包店的老板,提供面粉的人在自然调节,就会非常合适,而莫斯科是一种集中管理数据的模式,这种集中管理数据的模式就是我们所谓的“各取所需,按需分配”,把所有的利润集中到政府,再按照人的所有权分配,这里就成为一个灾难,不可能解决很多矛盾问题。最后他把这些问题归结成一个数字处理的问题,我想这种新的理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考方式。当然这个离我们艺术很遥远,我谈这点只是想说明科学将会给人类的艺术带来很多新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艺术和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是艺术要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能够不断提供新的视觉经验,这个新的世界经验可能有多种渠道,其中一个就是新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可能给我们提供便利。当然在现代主义阶段,比如音乐上的现代主义,把所有乐器变成了发声器,它要把这个发声器最极端的声音体现出来,不是搞一个旋律出来,而是直接声音就是它的主体。 我们可能是把色彩、线条、形、点线面,就是绘画的主体,变成绘画主体以后,它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可能原有的比如油画色彩多么丰富,水墨线条多么流畅,Menneiden perinteiden muodostama teorioiden ja käytäntöjen joukko,Voi silti olla hyödyllistä,Mutta ihmisten näkemys on innokkaampi kuin koskaan nähty、Uusi visuaalinen tila, jota ei ole vielä koettu,Zhang Fangcun käyttää uutta reaktiota,Kemiallisessa reaktiossa löydetyn uuden käsittelymenetelmän kautta,因此他的画面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觉体验,这些新的视觉体验,刚才夏可君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得非常深入,非常好。我觉得正是这样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有新的感受,我站在这个画前的时候就问作者,这用什么颜色画的,显然这个跟我看到的任何过去所有的处理不太一样,不太像银粉,但是有银粉的效果,他就是一种新的画法,所以在视觉上给我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Käytä uutta menetelmää、Uusi materiaali,Muodosta uusi kuvaefekti。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例证。 我们讨论张芳邨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讨论到由此延展开来,再看我们当代艺术家中,很多人实际在很大的意义上是依赖于科技手段的,特别是现在年轻艺术家喜欢用影像艺术。当我们看影像艺术,你会感觉到他们使用的手段,如果离开科技成分,科技新的创造,是无法完成的。joulukuuta 18,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正是在人的感受性这点上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张芳邨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点,Voimme myös avata näkökulmamme,Ymmärryksemme uudesta tekniikasta,Löytää uusi tapa maalata。 因为现在的科技发展确实让我们无法想象,现在科学家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当机器人出现的时候,机器人最后会不会征服人类,真的是很可怕,因为两个机器人互相对话的时候我们听不懂的,很让人害怕,他们俩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语言,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科技的发展现在突飞猛进的速度,艺术家应该睁开眼睛,应该关注这方面的新发展,说不定哪一点上就可以引到我们的艺术上,这两个连接点只有一个通道就是人类的感官体会,在人类感觉经验这个角度,可以把任何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艺术中。 上图为张芳邨与贾方舟在BZ艺术作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