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科学的振荡 ——张芳邨的独特·BZ艺术 文/方振宁(国际著名权威艺术评论家) BZ艺术问世 “抽象艺术”一词是20世纪现代艺术中出现的词汇,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抽象”的思维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特别是那些文明的古国,如果没有抽象的思维能力,文明不会进步到今天。抽象是人类的高端思维形式,它是把具象的事物经过提炼之后,加以符号化的传达,在视觉方面显示为文字和艺术,Отже,起源于20世纪的“抽象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中国除了象形文字之外,在古代艺术中有诸多的抽象表现,除了人为的绘制图案之外,也通过偶然的发现来建立新的美学标准。例如,通过高温让釉自然变色,以及冰裂纹的制作方法等,都是艺术和科学的振荡结果产生出来的传世艺术品。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中国古代艺术中科学和艺术的个案?是因为本文的题目是关于艺术和科学的振荡,这是简单概要的梳理一下艺术和科学的历史关系和脉络,从而说明这一论述和历史的文脉关系。 艺术家张芳邨的BZ艺术是中国当今美术界出现的新话题,因此BZ艺术引发了一系列的议论和关注。关于“BZ艺术”那么我们必须就此做一下简单的“扫盲”,首先“BZ ”是什么? 自组织现象 “BZ ”是化学中“Belousov- Zhabotinskii反应”的简称。我们需要把时间回放到半个世纪之前的1958年,前苏联化学家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 首先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化学振荡”,他的形式显示为“自组织现象”,但当时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在那之后,生物学家扎鲍廷斯基(A. M. Zhabotinskii)再次证实了这一现象,即参加反应的分子,在宏观上好像接到某种统一命令之后自己组织起来,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行动。所谓“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现象渗透到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时刻。 被称为“BZ反应”的“自组织现象”是科学世界中的一种学说,它是关于化学过程演化的科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在化学科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BZ反应出乎意料的现象显示。假设我们有两种化学溶液,一种是“琥珀色”,一种是“蓝色”。由于掺混之后分子的混乱运动,我们可以想象在给定瞬间有较多“琥珀色”位于容器某一区域,过一会儿,会有较多“蓝色”聚集。这样,我们观察到的溶液呈现为“黑或灰色”,有可能偶然而不规则闪现“琥珀色”或“蓝色”。Але,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系统开始完全无色,然后它突然把颜色改变为琥珀色,然后又改变为无色(相当短暂),迅速又改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就在琥珀色与蓝色之间振荡,并且所有这些改变都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发生,维持着一个恒定周期自动变化。它们会自动产生非常美丽的、周期性变化的花纹,像钟摆一样作规则的时间振荡,这些好像“组织化”的现象完全是由内部的原因产生的,并没有一个外来的设计者或操作者。这种现象在实验中被称为“化学振荡”或“化学钟”。 自组织现象 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经典热力学理论提出了质疑。1969рік,直到现代动力学奠基人,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振荡反应产生的原因,这一理论就是研究了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和规律,其基本思想都在《从混沌到有序》这本书中有所阐述。Відтепер,振荡反应赢得了重视,它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化学家们又陆续证明了化学振荡中存在的混沌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化学混沌论、可以说,Фізик Форд також вважає, що теорія хаосу є третьою революцією в науці 20-го століття.。Майже 20 років,自组织化学反应的研究,Став дуже модним предметом。 然而我们所举例的只是自组织现象的很小的范例,自组织定律是与熵增定律同等重要的两大定律之一,一个有关宇宙的死,一个有关宇宙的生。而这种自组织定律的现象启发了艺术家对绘画方法论的认识和对新的领域的开发,张芳邨的BZ艺术原理就来源于此。 наука:艺术的启明星 我们考察一下张芳邨的经历,会发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止,他一直从事具象绘画,那么是什么让他改变了绘画风格?这其实是一个顿悟的开始,对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探讨,让他认识到,科学以数学为语言,而艺术以感觉为语言。感觉是人的精神和意识的结果。科学以数学为语言的结果就是,Це може пояснити світ поза рамками людського зору та уяви,并预测未来。张芳邨认为:“如果没有力学提供的抽象描述,那么物理学永远也不会超越简单的数学。”他进而对自己过去的艺术进行了否定。- сказав він:"Якщо немає абстрактного опису, передбаченого сенсом,艺术永远也不会超越简单的描摹。”(张芳邨《对艺术的感言》2006) 让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十九世纪以来的艺术史就会发现,近代绘画,如果没有科学的启示,可能永远在酱油调子里爬行。Чи відкриття світла наукою,Нехай імпресіоністи розширять свій кругозір,而把真正的光带进了绘画。 艺术要求发明 曾是马塞尔•杜象(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启蒙老师的捷克神秘主义先锋派画家弗朗蒂塞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 1871—1957), 1895年就到巴黎定居,他对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宇宙的起源产生兴趣,并醉心于牛顿的科学学说,创作了直接描绘牛顿理论和逻辑的作品。库普卡曾说:“作为本身就是抽象现实的艺术作品,要求自己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它的意义来自于形态学原型(morphological archetypes)与适合于它内在机能的构筑形式(architectonic conditions)的一种结合。”库普卡的抽象艺术作品被评价为是对奇特生命的表现。在此列举库普卡的例子是想说明,艺术是要表现“另一种现实”,艺术的伟大内涵是将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始终在追求着无限,那么怀着科学的精神进行创作,是艺术家的基本姿态,张芳邨的BZ艺术是艺术史上艺术和科学的联姻继续,也是库普卡所说的,艺术要求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的实证。 На поверхні,张芳邨的BZ艺术好像类似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l912–1956)的风格,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波洛克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对绘画重力的解放。他是第一次使绘画的笔在不接触画布的情况下自由的作画。А Чжан Фангкун стурбований реакцією БЗ між матеріальними елементами,也就是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现象”是他的绘画的核心。这有些像数码建筑设计中的“自律生成设计”,即最小限地控制材料和人工操作,来达到自动设计的结果。使用调色油混合颜料来作画是传统绘画的常识,即使是印象派使用点彩的方法,也要先进行配色,而BZ艺术则是让不同的颜料,Вільний потік на полотні,пенетрация,сутичка,Нехай їх в коливання «самоорганізації»,这种振荡的结果会产生混沌的视觉结果,而这种结果是我们所不能控制和预料的BZ艺术。 自我组织即生命化 我们可以把“自我组织”的过程理解为“生命化”。经过人工组织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过程,他会成为我们的记忆,我们强化某些部分,并把它作为逻辑来记录下来,这种自成系统的做法,使得我们在即成观念的惯性中,不容易接受那些“自律生成的绘画”,也就是会对“自组织现象”加以抵触,即使是在别洛索夫–扎鲍廷斯基的“BZ反应”被承认之前,科学家都对“自组织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调色和配色,还是BZ艺术,Вони з різних точок зору,Використання хімії пігменту для досягнення мети продуктивності та естетичного судження,传统绘画和BZ艺术的区别在于,Перший може безпосередньо управляти зупинки, де,而后者则是施以有限的颜料,继续观察自然反应的过程,而它的结果总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混沌和美的多,因为这种自组织现象是宇宙自然运动的一部分,人类只是发现和利用它而已。 既然自组织现象是宇宙自然运动的一部分,而艺术的创造也不止于绘画,艺术家或许会以别的方式参与到永恒的宇宙运动中去,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近未来。 张芳邨的BZ艺术,是当前中国绘画艺术界中稀有的存在,把他的实践比做艺术和科学的振荡,我以为是再合适不过的。 BZ艺术的创立是世界艺术史上革命性里程碑,改变了艺术史的进程,颠覆从古至今艺术史及各种艺术流派,超越毕加索、波洛克等以往世界艺术史艺术家对艺术史的贡献。 方振宁于后现代城 2008.8.14 方振宁 国际著名权威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艺术家 从1988年开始创作抽象、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作品,到2000年为止一直在东京从事艺术创作和批评,现居北京。1996年至今已撰写百万字艺术评论,目前以现代艺术、建筑评论和策划为主。是当代中国最资深现代艺术评论家之一.博客作家,其文笔的犀利及洞察力赢得广泛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