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的一场邂逅 文/李逸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每次看到芳邨的作品,总是被深深震撼,被一种极有境界的美所震撼。 每次见到芳邨本人,总是被深深吸引,被一种特别单纯的友善所吸引。 我一直把芳邨当一个画家,因为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才华。但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当他给我解释BZ反应的时候,他俨然是一个科学家!当他运用BZ原理独创了BZ自组绘画的时候,我相信:他是一个发明家!他促成了艺术与科学的一场邂逅,用科学表达艺术,用艺术理解科学,完美结合的结果是如此惊艳! 芳邨的作品带来震撼,源于其境界。 首先是率真境界 艺术作品,贵在自然率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绘画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颜料的物理化学作用来表现和传达美。BZ绘画和传统绘画的区别在于,传统绘画是画家直接控制颜料停在哪里。而BZ绘画最奇妙的地方是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现象”,是画家让不同且有限的颜料,在画布上自由地流动渗透、遭遇交融,Ħallihom "jorganizzaw lilhom infushom" fl-oxxillazzjoni,吐纳天地精气,展现造化神功,从而产生混沌纯粹、自然和谐的境界。品鉴BZ艺术之美,一定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这一份率真境界,体验到自然生成的真情实感,陶冶出至真至诚的超然心态。在超越市俗的静观品味中,享受到老子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幽远玄妙,沉醉于庄子所描绘的“物我两忘” 的自在逍遥。 第二是意趣境界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南北朝刘勰评说“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唐代张彦远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禹锡描述“境生象外”,司空图界定“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境一直都是我们欣赏和品评艺术作品的标准。芳邨的BZ绘画真正洞察到了色彩生成、Varjetà、Prinċipji u Mekkaniżmi ta' Sintesi,Agħmel l-arti verament tirrestawra l-unità tan-natura u l-bniedem、Isfera ġġenerata b'mod naturali,L-Emozzjonijiet Subkonxji tal-Artist、L-intervent tal-moħħ u d-dominanza tal-ideat,Fil-forma ta '"materjalizzazzjoni", armonija u preżentazzjoni huma miksuba mill-moviment awto-organizzat ta' fiżiku u kimiku。最后使非生命系统中的简单成分演化为一种复杂的模式和结构,形成我们难以想象、不可预计的壮美图画。这样的情景确实如明末王夫之证悟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一样,是一种“心物一元”的奇妙意境。BZ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通过纹彩流变,让人体悟到一种难以名状,妙不可言的情愫和感想。 第三是神妙境界 美术之“美”的超越,在于独具神韵、微妙玄通。中国人的美学取向,深受易、道、佛家思想的浸染,追求神妙的境界,或称“妙境”、“化境”。《易经》曰“阴阳不测谓之神”,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家将自修的最高境界称为“妙觉”。这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天地精神不思而至。 自组织现象是宇宙自然运动的一部分,被称为BZ反应的自组织现象是关于化学过程演化的科学。如果两种溶液相互融合,它们会自动产生美丽的、周期性变化的花纹,像钟摆一样作规则的时间振荡。芳邨在1997年画具象油画时发现和创造了BZ画法。他潜心探索研究十多年来完善这种画法。在绘画过程中,他把矿物质的颜料稀释到适当的程度,让各种颜料在画布上自然反应,呈现出色彩斑斓、肌理鲜活、混沌和谐的图案画面。这种画面神秘莫测、独一无二,堪称“神来之笔”,不可重复,Saħansitra inqas probabbli li jipproduċu l-hekk imsejħa foloz fil-pitturi。从古代岩画到当代艺术无一不是表现事物的表象以及所谓的思想观念,而BZ艺术探索追求的是艺术自身的本源,和艺术在物理化学特性中所呈现出的自然演变结果,使艺术作品通过自组织现象完成“生命化”的过程。这种生命化就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BZ绘画是有“真魂”的艺术! 这一场艺术与科学的惊艳邂逅,将留下遥远的回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李逸龙 20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