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stawa

2018年8月29日

2006W BZ Art odbyła prywatnego wystawę w Muzeum Narodowym Chin galeriach sztuki top

2018年8月29日

2019年4月BZ艺术受邀到西班牙毕加索美术馆举办展览

2018年8月29日

BZ艺术东京都美术馆展

东京都美术馆前身是东京府美术馆主要举办各种公募展和企划展曾举办过莫奈展波提切利展大英博物馆展等优质的西方古典主题展览。 2018rok,张芳邨携BZ艺术作品首次登陆日本本土并且珍藏版BZ艺术作品在东京都美术馆隆重展出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是日本最著名和最大的美术馆之一旁边是日本国立博物馆和西洋美术馆及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基础设施很棒国际水准非常高BZ艺术原创作品此次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展正巧和马奈莫奈雷诺阿塞尚毕加索马蒂期梵高高更等西方艺术大师同时间一起展览真是上帝的安排! 再次掀开了BZ艺术作品世界巡展的续幕和高潮!预祝BZ艺术作品世界巡展代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创造荣耀和未来!期待BZ艺术创造奇迹…… —— 张芳邨 2018/4/17
2018年8月29日

《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

张芳邨的艺术叫BZ艺术BZ艺术是什么概念呢?是前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扎波廷斯基两位科学家在1958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各自姓氏中的首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呈现的是规律的化学振荡状态,Znany również jako „zegar chemiczny”。这两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柠檬酸溶液在金属铈的作用下在溴酸钾氧化的时候可以呈现在无色和淡黄色两种颜色间规则的周期振荡就像水面上荡漾的波纹。 2017年10月15日下午2点“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此次展览由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著名评论家荣剑先生担任策展人著名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18件作品张芳邨BZ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开幕现场的学术研讨会活动由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先生担任研讨会主持共有15位专家嘉宾参加有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著名评论家荣剑先生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来自台湾的王茗茗女士著名艺术家批评家邓平祥先生著名学者批评家陶咏白女士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先生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著名批评家王萌先生著名评论家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王春辰先生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岭博士BZ艺术创始人艺术家张芳邨张芳邨BZ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策展人荣剑先生为到场嘉宾和观众介绍了此次展览策划的项目十年以前锦都艺术就做过张芳邨先生的个展当时艺术家是在完全不了解波洛克的前提下绘画的形式形态感觉跟波洛克非常像十年以后这批新创作出来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张芳邨的BZ艺术实践和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荣剑博士为此次展览所写的文章《在艺术与科学的临界点上》中也详细阐述了他基于艺术史观对张芳邨BZ艺术的基本看法策展人锦都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荣剑博士在交流会上发言 王端廷先生主持了今天的研讨会并就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来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西方当代艺术界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原理和成果进行创作的特别多数学就不用说了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但是这样一种创作在中国艺术界相当罕见张芳邨先生是一个对科学极端迷恋的艺术家十多年前他就发现了BZ原理就开始把它用在艺术创作里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些成果他的创作对我们学术界来讲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持人王端廷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艺术家评论家邓平祥先生首先谈到他觉得张芳邨艺术的生成和诞生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上帝之手一个是他艺术家的手包括他的思想又结合自己80年代以来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总结来谈张芳邨的创作非常生动上帝的手或者上帝的力量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东西今天张芳邨先生打开了以化学的方式生成新型艺术的一个路径, 80年代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说“美在于发现”这个发现也印证了“美在于发现”这个发现是了不起的这个发现跟上帝的创造这样吻合这样殊途同归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家张芳邨还有一种控制我的文章里说他自己找到了每一个作品的方程式这使他的作品的产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作品有产生的特殊的方式这就是他的创造著名艺术家评论家邓平祥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岭博士在研讨会上谈到张芳邨的艺术实际是反手工的我们看到所谓B和Z的原理借助的就是颜料上的化学反应换句话说是借物质材料物质颜料本身在大自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力量类似于微波这样的波动造成了色彩在平面上的动感运动、Różnorodność、沉淀和定型恰恰是反手工这点很重要第二个方向就是结合杜尚对艺术认知来谈张芳邨的作品张芳邨是借助大自然中不同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中间的暗力点产生一种运动产生一种变化让它沉淀下来这种方法论我觉得既满足了一般人对绘画的理解同时他又在观念上形成了自己的突破他在各种平面材料上做实验尤其他还注册了在瓷板上的专利他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定位非常值得讨论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岭博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学者批评家陶咏白女士谈到几个方面第一她觉得BZ反应艺术是艺术的另类是另一种艺术学科必须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第二方面张芳邨艺术的另类是创作技法的一种新的体系第三她说这是另一种艺术形态这也是一个革命因为一个新的艺术形态要有一种新的面貌艺术家这种艺术形态又是遵循科学的道路又回到了科学的本原是一种宇宙自主的运动轨道在振动中产生一种新的生命体所以BZ艺术演化创造的过程是呈现了一种生命运动而不是一种无生命的运动是在不断进化的第四她谈到爱因斯坦的“神性的体验”也就是能量与振动的频率的不同表现人的思想意识灵性是高频率的一种振动这个本来是在远古时代存在于人的思想当中现在用这种思维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发明创造等等就是在一种神秘的体验当中得到著名学者批评家陶咏白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夏可君先生也为艺术家张芳邨写过文章《绘画来自于银河论张芳邨的BZ艺术》他提出“两个转化”理论一个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尤其是抽象和观念艺术的转化第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文人传统还是民间工艺的转化比如《创世纪》这个作品霍金说“我在宇宙中寻找最遥远的相似性”他的BZ艺术尤其对银河和宇宙的记忆这个记忆通过化学作用化学合成催化剂最后形成一种所谓振动的频率这个振动的频率实际是一种所谓节奏或者是一种可以使人产生共感的节律感和节奏感因为整个宇宙是要从频率的振荡和光波形成的张芳邨的作品有一种启发性对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可能性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贾方舟先生谈到了最近看的一本书《未来简史》中的数据主义从来说明科学将会给人类的艺术带来很多新的不同的感受过去传统形成的那套理论和做法可能仍然有用但是人们的视觉更渴望的是没有见到过没有体验过的新的视觉空间张芳邨用一种新的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当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因此他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构成了新的画面效果我们也可以打开我们的视角通过我们对新的科技的理解来寻找一种新的画法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先生在研讨会上提出了艺术家的动机和过程是不是要成为艺术批评和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的问题人到底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中心还是人应该作为万物的一种谦虚地退到背后让万物呈现万物自身?他希望这个艺术即使表达了艺术内在的自然奥秘也能唤起人的主观感受这两者结合就是科学和艺术结合所谓殊途同归“一花一世界”张芳邨是“一画一世界”包括里面的本体展品值得我们去探讨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谈到在科学影响下我们怎么再来理解传统的东方思维怎么用科技方法来表现我们对这种思维的形式上的显现张芳邨的BZ艺术对中国绘画的贡献大于对科学的贡献对绘画思想在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艺术所解释的一切和生命有关系张芳邨艺术不是把颜料变成一种形式比如变成点线面来进行一个形象的塑造他也不抒情他还是转向材料本身的这样一个特性从这一段意义上是对艺术本体的进一步深化一个探索这样的一种艺术可能在艺术史上有一种新的意义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谈到在达芬奇那里科学的开始也是最终为艺术服务艺术家促进科学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如何把它拿过来用才是目的艺术家张芳邨的展出方式需要发生变化艺术家的气象已经明朗了这种明朗就带着观众走进艺术家的作品很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够看到张芳邨先生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能不能通过个人艺术的探索和实践走出来这是我所期待的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批评家王萌先生在会上谈到张芳邨所创造的视觉结果实际上是具备了从美学状态当中进入一个艺术状况的可能性另类的艺术家的个性选择在当代艺术语境当中除了在视觉结果之外在他的文化功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这种前沿状态同时也面临着至少两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的挑战第一就是在艺术和科技这样一种临界形态当中所谓艺术的合法性来自何处第二点王萌先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作品的呈现或者说是在展览的呈现上可以把结果之前的过程的状态形成一个展示的方式著名批评家王萌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研讨会的最后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来自台湾的王茗茗女士和艺术家张芳邨先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感谢各位老师批评家们在BZ艺术学术展现场所做的的学术研讨解读诠释和肯定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张芳邨艺术推广人来自台湾的王茗茗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尊敬的荣老师尊敬的各位批评家们朱总以及各位来宾各位好朋友大家下午好在这个美丽的午后我首先要感谢每一位朋友在这一段张芳邨老师孤单而且艰难的追求BZ艺术过程中给予这么多的爱激励和帮助这将是他生命当中最难得可贵爱的力量所以我特别在今天用我们一起在清华大学出版的张芳邨老师的自传画册《爱之痕》来展开这次画展的序幕…. 英国诗人兰德有一首诗“我与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艺术往往是一条不归路一旦投入便是终其一生执迷不悔不能自拔音乐家即使丧失了听力还是会继续谱曲创造动人的旋律画家即便老化了眼睛也依然坚持摸索万物的颜色对于BZ艺术张芳邨而言研发BZ艺术已然成为他生活的一种属性和状态…..   我特别期许张芳邨老师发明的BZ艺术能够透过这次高度的学术评论借由伟大爱的力量经由张芳邨老师在BZ艺术所有过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来使BZ艺术能够走出国门走到对岸传到全世界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茗茗再次深深的感谢您们也特别感激今天为BZ艺术做评论的老师们谢谢您们相信《爱之痕》这样的BZ艺术能量激荡在我们的心里……也相信两岸文化的大融合借着今天的BZ艺术评论会更加水乳交融展现真正的文化力! 我衷心盼望展出的BZ艺术能让各位有一个难忘的视觉体验并且让BZ艺术爱之痕在您的心中荡漾激起更多爱的火花~!! 祝福您们! 您们的好朋友茗茗敬上 艺术家张芳邨 BZ艺术的头10年是发现探索的十年后10年是研究发明的十年未来10年是发展推广的十年今天作为起点很有意义期待未来BZ艺术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赢得荣耀! 《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将在锦都艺术中心展至11月14日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观看艺术家张芳邨与策展人荣剑博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学者批评家陶咏白女士联合策展人王茗茗女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策展人评论家高岭博士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合影 艺术家张芳邨与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合影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欣赏展览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张芳邨与嘉宾们进行艺术探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BZ艺术状态——张芳邨艺术展” 主办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策展人:Rong Jian、王茗茗 学术主持人王端廷 学术批评贾方舟陶咏白邓平祥徐虹杨卫殷双喜王萌高岭夏可君王春辰彭锋 (排名不分先后) 参展艺术家BZ艺术创始人张芳邨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5日——2017年11月14日(周一~周五10:30—17:00) 开幕活动:2017年10月15日 下午2:00~4:30  学术研讨会下午4:30~5:30  开幕式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楼蓝色光标公司北门锦都艺术中心展厅
0
18311431550
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