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所赋予BZ艺术的丰富内涵
文/张芳邨(Pengasas BZ Art)
前不久有一些媒体人采访我之后,在一些杂志和报刊上,出现了“艺术界的科学家”和“美术界的爱因斯坦”之类的用语,真的有些不敢当,那只不过是自己对各类科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与偏爱,而且还非常喜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与钻研而已。
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美国有一本讲科学发明史的书,在一幅“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的彩色插图下,有一段这样的说明:“这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对色彩和动作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当人‘发现’了艺术,人也就发现了‘化学’。Setelah mencampurkan minyak dan cat,色彩让它在岩壁上干透,Mengeluarkan pigmen yang paling sesuai,Ia tidak diragukan lagi merupakan tindakan kimia pertama yang dicapai oleh manusia。化学的发展确实是和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当我在艺术实践中,发现把矿物质的颜料稀释到适当的程度,让各种颜料在画布上进行自身反应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图案,而且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这使得所有此类的绘画根本不可能产生赝品!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种无意识自然形成的表现手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有意调和、制作与描摹的表现手法,彻底改变了从古至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探索的本质。对于艺术表现手法,从古代岩洞壁画到今天的当代艺术,无不是表现事物的表象以及所谓的思想观念。对于这一现象,我不由得想起美国那本科学发明史上所说的“化学的发展确实是和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那句话,从此,我便开始了科学理论知识的追寻与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曾看到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这样说,“20世纪的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论是20世纪科学的第三次革命”。而当今世界,“化学振荡”就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
后来又我循着这些科学理论,去寻找“化学震荡”的有关知识。终于在1997年的一天,我到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偶尔从书上看到一种简称为“BZ”的化学反应。得知所谓的“BZ反应”,是前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各自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化学振荡”形态,Juga dikenali sebagai "jam kimia"。具体来说,在适当的催化剂比如锰或铈的作用下,将丙二酸与溴化钾在皮氏培养器中混合,可以看到培养器中的溶液,会不断辐射出颜色奇异的波纹:你会看到那些溶液,首先会变成蓝色,接着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了黄色,而且形状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荡漾开来,非常神奇!这时,如果继续添加特定的物质,反应还将会不断地进行,它的颜色、形状还会不断地继续变化。从此,我便对这种现象更加着迷。
但可惜的是,当时BZ反应并没有引起科学界应有的重视,它一直被埋没了四五十年。直至后来,比利时籍俄裔科学家普利高津撰写了《确定性的终结》一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为振荡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此,科学界才对BZ原理提起重视。我正是因为又学习了普利高津的理论知识,受到混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对绘画艺术加以反复研习、试验,将BZ原理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中。
为了掌握这种新的BZ画法,我后来又学习、借鉴了绘画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宇宙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又进行了无数次的绘画试验,历经十年之久的探索与实验,它们将我引入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绘画世界,最终才发明出BZ画法。
我感觉,BZ画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我所发明创造的BZ艺术探索追求的是艺术自身的本源及其在物理化学特性中所呈现出的自然性。这种赖以凭借物质颜料本身自然属性的BZ反应,Seni mempunyai bentuk baru yang belum pernah berlaku mungkin。我认为这一发现,也许是一个能够超越由印象派所开创的色彩革命,因为它真正洞察到了色彩生成、变化、合成的原理与机制,Untuk benar-benar mengembalikan seni kepada kesatuan manusia dan alam、Keadaan semula jadi,也使艺术家潜意识情感的发挥、心灵的介入和观念的主导,均以“物化”的形式由物理化学的自组织运动达到一种和谐与呈现。在这个“BZ”反应过程中,一方面是物质颜料的自我催化,Sebaliknya adalah pencampuran subjek dan objek,最后使非生命系统中的简单成分被演化为一种复杂的模式和结构,形成艺术家和人类都难以想象的炫丽朦胧的梦幻画面。
记得《天幕:一个宇宙信息记录员的日记》一书的作者,曾经到我的画室去挑选插图与封面,她面对着我的BZ画面连连惊呼“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征求她对这些BZ作品的评价时,她说:“站在每一幅作品前,都感到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在冲击震撼着我的心房!这些画面有一种看不见却能够感知的宇宙暗能量在向外扩散!”后来,又有一位国家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也发现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一定级别的能量。每一位观察BZ作品的人,都在诉说着相同的感受。
对于此,我又激发出要一探画面里能量秘密的念头来。我又像追究“化学震荡”一般着迷,翻遍了国家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包括量子学)”、“化学”、“数学”、“神学”、“美学”、“艺术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验证出了“绘画艺术”爱之痕能量公式——E=mntf/s除以6.25。其中E代表能量,unit:Meili;m代表BZ颜料的质量,unit:(Kg) kg; n代表BZ材料介质光度,unit:1级—7级;t代表BZ艺术绘画反应所需要的时间,unit:kedua;f 代表振动频率,unit:赫兹(Hz);s代表BZ艺术绘画所需面积,unit:Meter persegi;6.25是爱之痕BZ艺术宇宙常数k 。这一BZ绘画能量公式,Adakah penghabluran kebijaksanaan yang lain dikurniakan oleh alam semesta。
我每次创作时,首先需要研究作品的材质,因为不同的材质,所用的颜料选择和计量是不同的。比如在宣纸上作画和在画布上创作,或者是在瓷板上作画,无论所用的颜料物质种类、颜料的计量,还是它的溶酶以及绘画流程,都是不相同的。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肉眼可以辨别出来的所有的颜色,都是由红、kuning、蓝宇宙当中这三大原色组成的。在绘画时,我就是遵循着BZ反应的那些基本原理,将这三大原色通过量杯,以克为单位,将它们稀释到可以发生反应的程度,再按比例计算出各种所需颜料的重量以及溶酶的计量,再将其按照自己构图时所确定出来的不同位置与颜色,挥洒在空白的绘画介质上面。经过一段相互的反应时间之后,它们就会自然流动、生成色彩斑斓、构图混沌无序、呈现出波纹状肌理的艺术作品。它们有时会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流动,最后才能显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面。那种空灵而炫动、磅礴而朦胧的美,甚至连我本人,都是无法在事先能够预料得到的。所以我常常会感叹:这种BZ反应,简直就像是宇宙中的那些微小的颜色粒子被激活了,是它们在我的画布上面翩翩起舞、奔跑作画,是它们在我的面前,呈现出了那些难以预料的绝对不可以重复美丽画面。
经过几十年的绘画艺术历程,使我深深感到绘画艺术除了模仿之外,Ada makna yang lebih mendalam,那就是用心灵去感知宇宙!是宇宙的诞生创造了一切,是宇宙那神奇而漫长的演化创造出最复杂、最伟大的物质生命!反过来又让宇宙所创造出的生命个体,来讴歌宇宙赞美生命。我是在用我短暂的生命个体来创造艺术,用宇宙赐予人类的物质,即我手中的颜料,在有限的画布空间,就像在宇宙的起点给无限的宇宙注入物质一样,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Semua perkara dalam gerakan,是物质的运动创造了一切也包括生命。艺术也像物质与生命一样,从远古至今也在演变。而我用最直接的运动轨迹来表现绘画艺术和形式,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最能表达我灵魂深处的情感同创造我的宇宙产生共鸣!“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是一个艺术家成长发展不懈的动力。当艺术家狂热的激情达到宇宙创世纪时期的沸点,便会使艺术家也变成了最微小的生命粒子做着“创世纪”运动,Trajektori yang dihasilkan oleh jiwa artis jiwa muncul,Komunikasi dan ungkapan idea adalah negeri tertinggi alam semesta。现有艺术,selepas saintifik,Seni dan sains tidak dapat dipisahkan,Seni dan Universe,Seni dan Fizik tidak boleh dipisahkan。
我发现和创造的“BZ”艺术,是破译诠释宇宙诞生和发展的最好密码,是有史以来世界艺术史上唯一用抽象图案来破解宇宙奥秘的科学与艺术结晶!
BZ Art pengasas Zhang Fangcun
201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