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

浮现自由量子生命波动
201828 Agustus
2107?不对!是2017!机器人最后会不会征服人类
201828 Agustus

话题提出者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

《中国雕塑》主编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专家组高级顾问

北京市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感谢张芳邨先生的邀请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少所以对这个话题和展览心生敬畏有一个睿智的人说我们谈论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所知甚少的问题所以我想越是说的多越是说明我们知道的少

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318.png

张芳邨的艺术和科学放到一起来讨论因为他的两个核心字母“BZ”是两个俄罗斯科学家之名这个科学家和他的理论我以前也一无所知但是我知道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那一代大师不愿意被人视为工匠而要让别人称他为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愿意当工匠要在科学艺术各个方面达到人类的高峰所以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全才的时代达芬奇已经被视为西方医学解剖学的先学因为他最早进行人体解剖那个时代人体解剖是被宗教所不允许的所以他偷偷做了解剖所以达芬奇的遗稿里有很多人与动物的解剖图所以他已经被公认为西方解剖学的先驱达芬奇又是潜水艇电话等等现代文明使用的最初发明者所有这些理论和草图都在他那里有了所以他的手稿在世界上拍卖是非常贵的米开朗基罗不仅是画家雕塑家而且是一个城市建设家也画军事攻防器械那是一个全才的时代也是科学与哲学艺术没有分化的时代后来西方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越来越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因为它的技术积累特别扎实后来的人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科学所以我们说今天的一个高中生的数学知识大体上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17、18世纪一个科学家的水平尤其像微积分现在都已经在高中学习了现在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当于17世纪的数学家水平所以科学从那个时代一直伴随着艺术的发展

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1337.png

我以前读过康德的一本书探讨宇宙的形成是他早期写的读得比较费劲一个哲学家探讨宇宙的形成探讨天文物理有一个文学家叫做歌德他一直在探讨西方的光学发展探讨光与色彩的关系我们知道19世纪光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印象派的成长所以印象派画家特别是修拉他们时代的科学家对光学的研究是保持密切兴趣和同步的修拉的画就是按照科学的理论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科学在西方艺术中伴生强烈的主导作用今天学原理讲的透视解剖色彩这些课都是科学透视是物理学解剖是医学色彩是化学。Meskipun seni formalis meninggalkan figuratif,Bahan kimia、物理生物是我们学院派的写实主义艺术的基础。begitu,我们大多数艺术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触透视和色彩不去追究背后的事情大概十多年前清华大学搞了一个艺术与科学的哲学研讨会由李政道发起和组织的那次邀请了吴冠中先生李可染先生吴冠中先生还根据李政道的物理学理论创作了一件雕塑作品现在还立在清华大学美院门口而且李政道认为李可染的山水画存在宇宙的结构这是科学家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我觉得我们艺术家其实是虚拟科学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普遍科学知识比较少王端廷算高中水平我可能算小学水平科学家谈艺术我觉得也要打一个问号但是这不妨碍艺术家和科学家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了解虚拟科学也好知性艺术也好都拓展了艺术与科学的理解与接受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

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1490.png

具体到张芳邨艺术我不了解他的详细的创作过程我们搞评论的基本上都是看结果我们到美术馆博物馆去看画基本上都是艺术家生出来的“孩子”或者说艺术家自我死亡以后留下的“遗体”就是精神死亡以后留下的遗体因为艺术家为创作已经耗尽了心血就是把自己精神的结晶给了我们他的灵魂在高高的天上看着我们所以我们看的实际是艺术家的结果和痕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结果和痕迹判断艺术家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的动机和过程是不是要成为艺术批评和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过去往往说这个艺术家特别刻苦特别勤奋画一张画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他这样努力和勤奋是不是意味着他的艺术非常好值得我们称赞认可?这个问题要讨论劳动模范是艺术的必备态度但是劳动模范并不能决定艺术就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所以那是一种道德的评价对艺术家的意志和投入给予高度赞赏似乎比投机取巧的艺术家在道义上更加可靠至少是凭着良心生产一些艺术不是采取取巧欺骗的态度生产艺术这是可以肯定的

张芳邨的艺术号称是自组织也就是说 是自然生产的通过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从起点开始当你面对一块白布一个陶瓷一片素色的推开是谁给了它第一个点?也就是说艺术的生成第一推动力“上帝之手”存在不存在?是自身的还是艺术家给了它这个推动力?就是起点问题第二在过程中艺术家有没有干预和介入?比如说化学家不断地添加新的溶液彩绘使溶液发生持续变化否则它很快就干了过程很快就结束了也就是说过程中艺术家的干预有多大程度?最后是这个结果艺术家要选取这个作品尺寸的大小要剪裁配框加灯光使它的奥妙展现出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到底是宇宙的中心、pusat dari segala sesuatu,Atau haruskah manusia menjadi salah satu dari segalanya,mundur dengan rendah hati,让万物呈现万物自身?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今天的艺术家尤其很多是主观性的有很多艺术家就逐渐放弃艺术家的创造权利逐渐地从演员变为导演甚至变为制片人这是艺术家对自己今天身份和价值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识

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2379.png

这里有一个问题科学与艺术的目标与指向是不同的科学是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未来它的最终结晶是可以重复试验可以确认的规则可以传递的知识最终的目标是改变自然有益于人类的生存纯粹科学就是个人爱好不改变世界像康德这样的有这么一个类型那就是为科学而科学就是纯科学大部分哲学都是社会公益的达到的是一种普遍知识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知识但是艺术是从个人出发的是一种手工的突出的是人的情感和意识达到的是人的内心给予人的是一种情感视觉上的感动和心理上的波动这是两个类型艺术和科学直到今天还是两条洪流虽然有时候交叉和会合但是还是分道而行没有说哪个科学家刚才陶老师提到的施一公是我们国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是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生物科学家他的目标前沿就涉及到基因涉及到我们的健康与生命的问题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是现在的00后大部分都能活到一百岁这就包含着对未来的科学的期待前一段我在电视台看到六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杨振宁他们认为科学在今后最前沿最没有解决的主要是生物科学物理学几乎已经解决了

现在我们的大脑机制科学家还没有解释所以才有西方的科幻电影基本是围绕大脑展开的比如《盗梦空间》围绕物理和机械的东西基本上解决得差不多了所以在西方生物学是最前沿的而且生物学获诺贝尔奖的最多

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2849.png

所以我想这里就涉及到在起点方面我们就面临一个选择和动机的问题在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干预干涉和转变的可能在结果方面我们获得了一种视觉经验的重构还是一种超越视觉的东西南溪原来在水墨画里创作了一种3D也就是说是常规眼睛看不到的要求我们在常规视觉方面另外看因为确实我们的眼睛有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红外线和紫外线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

张芳邨的艺术是不是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我们常规的眼睛所感受到的是在这个界限之外的一种生态的感受现在问题是他创作的过程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他的结果拿到我们面前来看我们是看得见的这样会比较矛盾我们是用以往已经成熟的重复多变的视觉经验来判断他呢还是应该跟随他按照他那种艺术确立一个判断标准呢?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问题比如这个图象我们按常规的抽象图象判断的话我们认为是黑白点与线点与面这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就像一首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问它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都不重要我们最终看这个东西还有一个是常规的他有自己特殊的手段比如说紫外线照射才能呈现比如使用矿物的某种颜料我们要在暗室里去看或者我们要在显微镜下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张芳邨探索的不是艺术本体探索的是自然本体而是要探索自然的组织和生长如果说到艺术就是我们传统艺术的概念界定和标准也就是说他的东西带来的是一种视觉经验的重复还是一种视觉标准的重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希望这个艺术既能表达他内在的自然奥秘也能唤起人的主观感受这两者结合就是科学和艺术结合所谓殊途同归但是在这个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方面看抽象艺术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波动所以他探索的是宇宙本体还是宇宙本体的图象如果是宇宙本体我们现在不是科学家我们现在确实搭不进去他给我们的可能是宇宙本体图象但是这种宇宙本体图象和我们常见的社会图象不一样所以我们对他的感受和认知可能要有一种新的认知我最后用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张芳邨是“一画一世界”包括里面的本体展品值得我们去探讨

Tinggalkan Balasan

Alamat email Anda tidak akan dipublikasikan.

0
18311431550
BZ